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深鹏
伴随着贸易战等利空消息的淡化,经过短暂休整后的科技股,正王者归来。
其中,机器人指数 ETF ( 560770.SH ) 今天上涨 1.25%。
消息面上,今日宇树科技正式发布了高 180cm、重 70kg 的最新人形机器人产品 Unitree H2(H2 仿生人),和前代产品相比,H2 在外观上增加了仿生人脸,身着服装亮相,整体形态更接近真人。在 50 秒的展示视频中,H2 展示了旋转、抬腿等类似 " 芭蕾 " 的舞蹈动作,以及武术表演。
如果说 2024 年是机器人量产元年,那 2025 则是商用化元年,宇树 H2 的发布,为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再添催化。
今年上半年,机器人板块曾出现一波强势行情,其后步入调整,三季度再度火热。
在产业长期趋势没有改变的大背景下,加上接下来有财报期、龙头公司发布新一代机器人版本、相关企业 IPO 等催化,四季度的机器人板块,仍然值得重点关注。
订单落地
商业化进程加速最大,也是最直接的证据,是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订单。
以优必选和智元机器人为例。
10 月 19 日,优必选宣布获得来自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的订单,金额高达 1.26 亿元,Walker S2 机器人将用于专业的数据采集和测试工作。
10 月 15 日,一家国内知名的 A 股上市汽车科技公司向优必选采购了价值 3200 万元的 Walker S2 机器人,用于工厂制造环节。这不仅是单一订单,更是优必选与比亚迪、吉利等汽车巨头战略合作的延伸。
9 月末,天奇股份也向优必选采购了价值 3000 万元的 Walker S 系列机器人,应用于智慧物流领域。
据统计,优必选 Walker 系列机器人仅在 2025 年公开的订单总金额已超过 6.3 亿元,应用场景覆盖工厂制造、数据采集和智慧物流等多个核心领域。
2025 年 10 月,智元机器人与消费电子领域巨头龙旗科技达成合作,获得了金额达数亿元的订单,其 " 精灵 G2" 机器人将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精密制造过程。
同样在 10 月,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均胜电子也向智元机器人采购了价值过亿元的 " 精灵 G2" 机器人,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其机器人独特的仿人化 " 腰部 " 设计和精准的力控技术,被认为是获得这些订单的关键。
从近期的订单动态中,可以看到以下趋势:
首先是商业化进程加速。连续、大额的真实订单出现,证明人形机器人正摆脱 " 实验室样品 " 的标签,其经济价值和实用性得到了下游大型企业的认可。
同时,应用场景明确。当前订单高度集中于工业制造(汽车、3C 电子)和专业服务(数据测试)两大场景。这些场景任务相对结构化,需求明确,是人形机器人理想的首批落地领域。
还有技术驱动订单,无论是优必选的自主换电技术,还是智元机器人的仿人灵巧操作,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差异化优势正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与订单。
以及生态合作深化,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正在与汽车、电子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形成紧密的 " 战略合作 - 试点应用 - 批量采购 " 的合作模式,为未来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业化进程的加速,正在催生机器人产业链盈利增长预期。
机构对机器人指数 ETF ( 560770.SH ) 标的指数 2025、2026 和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增速预测分别为 44.38%、35.68% 和 24.38%。值得一提的是,在盈利数据方面,相比国证机器人,中证机器人 2025-2027 的预测增速也更高。
叙事变化
过去几年,人形机器人的催化剂,一直以特斯拉、Figure 等明星企业的技术演示视频为主。
作为人形机器人世界级别的公司,它们的一举一动当然很重要。不过,随着技术进步,人形机器人的催化因素也出现大变化,这有赖于两个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
一个,是灵巧手与触觉传感。如初创公司 Sanctuary AI 在 10 月发布的演示中,其 Phoenix 机器人已能熟练操作电动工具,其灵巧手配备了高分辨率触觉传感器,能感知力度与纹理。
另一个,是 " 大模型 + 机器人 " 的深度融合。如谷歌的 RT-2 模型与 OpenAI 的 o1 系列模型在机器人推理规划上展现出惊人进步,使得机器人能理解 " 以更省力的方式摆放箱子 " 等抽象指令,这大幅降低了机器人的编程与调试门槛。
随着技术突破,人形机器人催化因素,不仅仅是明星企业的技术演示视频,而是进一步渗透至制造业、物流、医疗等核心经济领域的商业化试点与订单落地。
这点在海内外的表现都一样,例如,特斯拉即将第三代机器人,预计 26 年实现量产,计划 5 年内年产 100 万台。
另外,政策层面,也成为商业化的重要催化剂,这点中国表现得很积极。
9 月下旬,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与应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物流配送等领域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并建立可靠的供应链体系。
与此同时,以 " 小米 CyberOne 2"、 " 宇树科技 H1" 等为代表的产品密集亮相,并联合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下游巨头成立 " 中国人形机器人量产联盟 "。
瑞银 UBS 对此的评论是:" 中国正在以全国体制的效率,力图在机器人 2.0 时代抢占制高点,其完整的制造业生态与庞大的应用场景是独特优势。"
广阔前景
毫无疑问,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市场空间正从" 万亿想象 "到" 十万亿级现实 "。
贝莱德在 10 月报告中,将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的预测从 3 万亿美元上调至 5 万亿美元,其核心论据是:
1、劳动力缺口的刚性需求。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与制造业 " 用工荒 " 正在从周期性问题演变为结构性困境。人形机器人作为 " 通用型 " 劳动力,其应用场景从汽车制造可无缝扩展至电子装配、仓储物流、医疗陪护乃至家庭服务。
2、经济模型的跑通。以 Figure 02 为例,其单体售价预计在 3-5 万美元,以 24 小时工作、5 年折旧计算,其每小时 " 人力成本 " 不足 2 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工成本,这使得投资回报率变得极具吸引力。
特斯拉 CEO 埃隆 · 马斯克曾预测,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可能达 100 亿台。
摩根士丹利的预测,至 2050 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突破 6 万亿元(RMB)。
智元机器人高管则表示,2024 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今年是商用化元年。今年智元机器人的营收规模相比去年增长了好多倍,可能十倍都不止,现在行业都是至少指数级发展。
随着商业化进展,人形机器人的投资逻辑也出现变化,最显著的一点,是从 " 整机独秀 " 到 " 产业链共荣 ",呈现出清晰的 " 金字塔 " 结构,包括:
" 塔尖 "-- 整机厂商,包括龙头特斯拉、Figure,以及中国力量宇树、优必选、智元等等;
" 塔身 "-- 核心零部件,如关节总成(旋转 / 线性执行器)、传感器、计算芯片(SoC),汇川技术是其中的龙头之一;
" 塔基 "-- 软件与生态,如操作系统与开发平台、AI 大模型与算法、应用与服务。
面对这个大蓝海,不再是 " 是否会 " 的问题,而是 " 如何参与 " 的问题。
方法当然有很多,或是深入挖掘产业链中具备技术壁垒和成本优势的 " 隐形冠军 ",或是通过主题 ETF" 一键打包 ",等等。
而从有关统计数据上看,机器人主题的指数基金,也正受到越来越多资金青睐。
其中,机器人指数 ETF ( 560770.SH ) 9 月以来,获资金净流入 9.7 亿元,基金最新规模突破 18.47 亿元,再创上市以来新高。
机器人指数 ETF ( 560770.SH ) 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全面覆盖机器人相关产业链,包括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集成环节,有助于投资者把握整个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红利。
从指数行业权重分布看,国证机器人指数更偏机器人 ( 机器人占比 24.3%),中证机器人覆盖全产业链(机器人占比 14.4%)。
机器人指数 ETF 标的指数前十大成分股包括汇川技术、科大讯飞、石头科技、大华股份、大族激光、中控技术、双环传动、机器人、云天励飞 -U、科沃斯,合计占比 50.1%,指数龙头集中度更高。
此外,中证机器人 ETF 联接 ( A:020481,C:020482 ) ,为场外投资者布局机器人赛道提供便捷工具。
结语
2025 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站到了一个历史性拐点上。
最新的一系列消息表明,技术的可行性正在被迅速证明,商业化的经济性正在被大规模订单验证,政策的东风正在全球范围内吹起,这是基本面利好;另外,资本市场兴旺、降息政策,则是流动性利好。
或在不远的将来,投资者将看到类似于当年 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动车汽车,从 "0-1",从 "1 到 N" 的市场表现。
当然了,和几乎所有的科技产业商业化初期一样,人形机器人也会面临诸如技术成熟度、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伦理、监管与社会接受度、激烈的市场竞争等风险,投资者必须对此保持清醒,需要更多的耐心。
因为这是一个以 10 年为单位的长期赛道,在肯定大方向的同时,也需要持续跟踪关键指标的变化,如月度产能、单车成本下降曲线、关键客户订单数量、以及核心零部件良率,等等。
这样,才能分享到这场大科技产业的发展红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