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团校主办的 " 理论研究 · 实践对话: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高质量发展 " 全国学术交流会议(第三届)顺利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青年工作者齐聚一堂,为推动中国特色青年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
当前青年工作面临 " 三个时代之问 ":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年易于接受、深入人心的思想武器?如何将宏伟蓝图转化为青年可知可感、愿为乐为的实践行动?如何将时代机遇转化为青年可触可及、成长发展的广阔平台?
围绕这一命题,与会代表认为,一是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用科学理论启迪青年心智,用伟大目标感召青年志向;二是要着力为青年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引导青年将个人奋斗的 " 小目标 " 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 " 大蓝图 ";三是持续深化团校改革与建设,在学科建设、课程研发、师资培养、智库建设等方面为青年工作提供支撑。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张允熠则从文化基因角度解答了中国青年何以能够担当重任的文化密码。通过对比 " 诺亚方舟 " 与 " 大禹治水 " 两个神话故事,生动揭示了中西文明的本质差异:中华文明强调 " 人定胜天 "、依靠自身勇敢和智慧战胜困难。他指出,这种 " 不信天、不信地、不信神,但却自信、自强、自立 " 的主体精神,正是支撑中国用不到 50 年时间走过西方 300 年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为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本次会议设置 " 交流 · 对话 " 环节,邀请来自党校、团校、高校及青年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跨学科、多维度的深度交流。同期举办的青年学者工作坊则关注新生代学者的创新视野与现实关怀。
在交流对话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展现了宏阔的视野。华东理工大学徐国民教授探讨现代化的共同难题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破解之道,指出现代化进程中 " 一定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个是动力系统,一个是平衡系统 "。通过历史维度的比较分析,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 " 解决了动力问题,但没有解决平衡问题 ",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党的领导实现市场领域的动力机制与政治领域的平衡机制有机结合,既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又实现社会长期稳定。
在组织建设与国际传播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瑞芳提出要建立贯通式政治培养链,解决 " 学段衔接不畅、资源分散 " 等问题;复旦大学金伟教授认为要培养既懂历史文化、又掌握传播技能、兼具理论素养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
技术变革引发的挑战亦引起深度思考,这一议题在交流对话与青年学者工作坊中都得到关注。上海体育大学胡德平教授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技术掩盖价值、虚实关系模糊、隐私侵犯、幻象取代真相四个方面对青年工作提出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推进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上海市团校着力推动学科实体化运行," 实 " 在 " 系统化谋篇 ",推动学科规划战略化绘制;" 实 " 在 " 机制化赋能 ",推动四个学科深耕细作各自特色赛道让学科建设有 " 发展导向 ";" 实 " 在 " 模式化牵动 ",推动 " 建 - 权 - 责 - 管 - 评 " 五维联动管理行动让学科建设有 " 支撑定向 ";" 实 " 在将学科实体化运行与基层需求深度结合,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与成效辐射,进而以自主化学习链、常态化活动场、品牌化特色月等为打磨精品课程、产出科研成果、培养人才队伍、赋能培训班次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