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前天
男艺人心脏不适,但心电图检查显示“一切正常”,专家:“正常”不代表“健康”,这些问题容易被放过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前段时间,演员张晋在旅行中突发心脏不适的经历引发公众关注。他的妻子蔡少芬在采访中透露,张晋此前已有两次类似症状,但心电图检查显示 " 一切正常 ",直至病情恶化才确诊冠状动脉堵塞近 80%,紧急接受支架手术。

这让不少人感到疑惑:明明心脏在 " 带病工作 ",为何心电图还会显示正常?10 月 20 日,应急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范煜东就此进行解读。

心电图也有局限性

很多人对心电图过度信任,认为 " 正常 " 就是 " 健康 "。这种认知偏差源于两方面原因。

心电图普及性高,但有 " 局限性 "  

心电图作为记录心脏电活动的重要工具,通过将电极贴在皮肤表面,精准监测心脏收缩、舒张时的电信号变化。它的优势十分显著,快速、无创、成本低,能够在短时间内初步判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急性问题,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在各级医疗机构甚至一些社区体检中都能进行,这使得人们容易将其误解为 " 全面检查 ",认为做了心电图就能了解心脏的所有情况。其实不然,心电图也是有 " 局限性 " 的,它只能捕捉瞬间,无法预测未来。也就是说,它只能反映检查瞬间的状态,无法捕捉到间歇性或隐匿性的心脏问题。

心脏疾病的复杂性被低估  

心脏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心脏问题可能涉及血管、肌肉、神经、瓣膜等多个系统,而心电图仅能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无法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心肌活力等重要指标。例如,即使心电图正常,但冠状动脉可能已经存在严重的狭窄,或者心肌已经发生了损伤但尚未影响到电活动,这些情况都需要通过其他检查手段才能发现。

七个心脏问题,容易被心电图放过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  

冠状动脉的微血管如同细密的网络,为心肌细胞供血供氧。当微血管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心肌的血液灌注。这种病变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女性。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的影响,微血管容易受到损伤;而女性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也更容易出现微血管病变。患者常表现为胸痛,但由于病变部位特殊,心电图往往正常,需要通过运动负荷试验观察运动状态下心肌的供血情况,或通过心脏核磁共振更清晰地显示心肌的微循环状态,才能准确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在疾病早期,血管狭窄可能并不严重,仅当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通常超过 70%)时,在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心肌耗氧量增加,才可能出现心肌缺血。而在静息时,由于心肌耗氧量较低,心电图可能完全正常。上面提到的演员张晋的案例就是典型代表,他两次不适时心电图正常,但实际血管已严重狭窄,只是当时没有触发缺血表现,从而导致了病情的延误。

非阻塞性冠心病  

部分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不足 50%,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的供血能够满足需求,心电图可能无异常。然而,当患者因为种种原因出现冠脉痉挛,或者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心肌供氧耗氧量出现矛盾,此时的冠状动脉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就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等症状。此时,仅依靠心电图检查可能会漏诊,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危险因素等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心脏神经官能症  

这是一种由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引发的心脏功能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心悸、胸闷等症状,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均正常,心电图通常也无异常。这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神经调节失衡,影响了心脏的正常感觉和功能,但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

早期心律失常  

如阵发性房颤、室性早搏等,在疾病早期,发作可能不频繁,若检查时未发作,心电图可能捕捉不到异常的电信号,从而出现漏诊。这就需要患者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出现心慌、心跳不规律等情况,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早期心肌炎  

心电图对某些心脏疾病的敏感度较低。例如心肌炎在发病初期,心肌的损伤可能较为轻微,心电图可能仅表现出一些非特异性的改变,甚至完全正常,容易漏诊。

心脏瓣膜病的轻微异常  

在早期也可能因症状不典型或检查时机不对,导致心电图 " 漏诊 "。

心脏体检还需这些 " 神器 "

心脏健康需要多维度评估,除了心电图,还应结合症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家族史,必要时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心脏超声、冠脉 CT 等检查,才能全面判断。

运动平板试验可以模拟运动状态下心脏的负荷情况,观察心肌的供血和功能变化;心脏超声能够直观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运动状态,评估心脏瓣膜、心肌等有无异常;冠脉 CT 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狭窄程度,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这些非典型症状是心脏预警信号

胸痛是心脏问题的典型表现,但并非唯一信号。以下症状同样需要警惕:

肩颈 下颌 上腹疼痛  

心脏疼痛可能放射至左侧肩臂、颈部、下颌,甚至上腹部,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痛。

呼吸困难  

活动后气短、夜间憋醒,可能是心衰的早期表现。

头晕乏力  

心律失常导致脑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

莫名出汗  

心脏缺血时,身体会启动 " 应激反应 ",导致突然出汗,尤其是冷汗。

恶心呕吐  

部分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易被误诊为肠胃炎。

与此同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出现以下任何不明原因的不适,都应联想到心脏问题。特定人群要关注的心脏问题 " 不典型表现 ":

女性  

更易出现非典型症状,如疲劳、背痛、恶心,胸痛可能不剧烈。

老年人  

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可能仅表现为呼吸困难、意识模糊。

糖尿病患者  

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痛觉减退,即使心肌梗死也可能无胸痛。

出现三个症状需尽快排查心脏健康

心脏问题的 " 时间窗 " 很关键。急性心肌梗死需在 120 分钟内开通血管,每延迟 1 分钟,死亡率增加 1%。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活动后胸痛  

如快走、爬楼梯时出现,休息后缓解(提示心肌缺血)。活动后胸痛是由于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疼痛。休息后,心肌耗氧量减少,疼痛症状缓解。这是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需要尽快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不明原因乏力  

持续数天以上的疲劳,尤其是伴随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不明原因的乏力可能是心脏功能下降、慢性心衰等疾病的早期表现。心脏功能受损时,身体的各个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会导致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同时,体重减轻也可能是由于心脏疾病影响了身体的代谢功能。

心悸频繁  

自觉心跳异常(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持续数分钟不缓解。心悸频繁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如果心悸频繁发作,且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尽快就医,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原因。

必须立即就医的危险信号

持续胸痛  

超过 15 分钟不缓解,或伴随出汗、恶心、呕吐。持续的胸痛提示心肌可能发生了严重的缺血或损伤,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紧急处理,以开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肌坏死的面积。

突发呼吸困难  

尤其是夜间平卧时加重,坐起后缓解。这可能是急性左心衰的表现,由于心脏功能急剧下降,导致肺部淤血严重,气体交换障碍,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需要立即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以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功能。

意识模糊晕厥  

可能是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使脑部供血急剧减少,从而引起意识模糊、晕厥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生命。

血压骤降  

收缩压低于 90mmHg,或与平时相比下降超过 20mmHg。血压骤降可能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大量失血等原因引起,会导致全身各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引发器官功能障碍,需要立即查明原因并进行抢救治疗。

心脏的日常养护指南

控制 " 三高 ",打好基础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心脏病的 " 三大推手 "。目前专家建议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糖尿病等患者应该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维持血压的稳定。血糖方面,空腹血糖应<6.1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7.8mmol/L,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糖。血脂方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2.6mmol/L(高危人群需更低),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来控制血脂水平。

饮食 " 三多三少 "  

饮食应遵循 " 三多三少 " 原则。多摄入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鱼、豆类),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少吃盐(每日<5 克)、添加糖(每日<25 克)、饱和脂肪(如动物油、油炸食品),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高糖饮食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饱和脂肪会升高血脂,对心脏健康不利。

运动 " 适度原则 "  

每周应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 30 分钟,每周 5 次。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改善心脏的代谢功能。但要注意避免极端,久坐不动或过度运动(如马拉松)均可能增加心脏负担。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过度运动则可能使心脏过度劳累,引发心肌损伤等问题。

戒烟限酒,管理情绪  

戒烟是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措施,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风险。限酒方面,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 克(约 1 杯红酒),女性<15 克,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问题,对心脏造成损害。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 " 神经 - 内分泌 " 途径影响心脏,可通过冥想、瑜伽、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定期体检,早筛早治  

40 岁以上人群应每 2 年做一次心脏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检查项目,及时发现心脏的潜在问题。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肥胖、吸烟等)应每年进行一次冠脉 CT 或运动平板试验,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冠状动脉的情况,早期发现冠心病等心脏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预防病情的恶化。

文 |   莫鹏(应急总医院)

编辑 | 李洁

编选 | 杜小溪   杨家瑞

监制 | 王子轩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张晋 蔡少芬 心电图 准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