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10 月 22 日讯(记者 肖良华)作为风电产业发展的 " 风向标 " 和 " 晴雨表 ",行业内的年度首要盛事 "2025 北京风能大会(CWP2025)" 于 10 月 20 日 -22 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展会规模、参展商数量和参观人次均创新高。
此前的风能大会,展会的 " 创新剧场 " 几乎是 " 大风机秀 ",各家主机厂密集发布大兆瓦产品。但在今年的大会上,多数企业对大型化按下了 " 暂停键 "," 更高价值 " 成为业内的关键词。其中,三一重能(688349.SH)的参展主题即 " 价值共生,可靠同行 "。
136 号文发布后,风电项目的投资逻辑跟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新能源电量全部进入市场,电价成为投资收益测算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优化风机性能,AI 技术对产品研发平台搭建、风机智能诊断分析、规划方案智能生成等环节的赋能,最终提升业主收益,成为本次展会参展商 " 吆喝 " 的重点。
" 更高价值 " 成主流
10 月 21 日下午,明阳智能(601615.SH)发布了全球首款 50MW 风电机组。该机组为漂浮式,承袭自明阳 " 天成号 " 双风轮基因,搭载 2 台 25MW 半直驱海上风机,两座塔筒呈 "V" 字形排列,风轮直径 290m,设计水深大于 40 米。
这是为数不多的整机厂商发布的更大功率新风电机型。
某头部风电整机企业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现在中国整机厂家出现了分歧,不同整机厂家在朝不同方向发展。
金风科技(002202.SZ)技术经理孟琴鑫在论坛上表示,就深远海风电而言,机组疯狂大型化,直接导致整机的设计余量变小。过快的大型化带来的质量风险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技术沉淀来消化。
今年,远景能源就没有继续推出更大兆瓦的风机。" 远景致力于将现有的风机做得更好。在产品的可靠性、发电性能、大部件预警、并网友好性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让客户的收益率更稳定。在不同场景下,无论是源网荷储、极限风还是台风,都有更好的表现,从而消化过去冒进带来的痛苦,不继续产生新的负担。" 远景能源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副总裁黄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展会期间,远景能源发布的伽利略 AI 风储一体机将风机、储能与 AI 能源大模型深度融合,借助风机 + 集中式储能模式,用 "1+12" 的协同价值,让风机更智能、储能更有价值,并为行业带来电网友好、智慧交易、极致安全的风储一体化解决方案。
金风科技则推出了一款初步具备 " 经理人 " 思维的交易型风机,理念是将过去传统的 " 有风就发电 " 的 " 被动模式 ",升级为根据电价波动灵活发电的 " 主动模式 ",高电价时多发电,增加收益,低电价时少发电," 保存实力 "。
三一重能在展会上推出了陆上全场域适配机型 SI-242 系列、全生命周期验证体系以及自研核心大部件,满足不同条件下风速风区的生产发电需求,助力风电开发 " 高价值 "。公司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全场域适配机型 SI-242 系列设计更安全、 验证更充分、 智造更精益。
AI 融合成重要抓手
136 号文发布后,电价不确定性成为投资的核心挑战,企业需要通过优化设计把控度电成本,并整合资源联合开发;整机厂商已从设备供应商转向系统方案商,未来将聚焦多场景度电成本控制。
想让设备提升确定性,一方面需要对产品进行优化,一方面做好 " 风电 +"。此外,借助 AI 技术提高可预测性,尤为关键。
作为业主方的代表,山高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马锁明表示,136 号文发布之后,风电项目的投资逻辑跟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投资企业要从电价的不确定性之中找到确定性。
此次展会,头部整机企业 " 瞄准 " 了业主的需求。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娄益民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公司推出的全球首个 AI 风储一体机,结合了公司自主研发的 " 天机 " 气象大模型和 " 天枢 " 能源大模型,集风电和储能于一身,就像一座独立的小型发电站,能够让风电场的收益提升 20% 以上。
金风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生命周期内,与传统的同规格产品相比,公司新近发布的系列产品使得发电项目收益率提升 2%-2.5% 左右,有效提升交易场景下的客户投资收益水平。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委员陆一川在此次展会期间表示,智能算法参与电力交易的全流程实现了分钟级响应,海量数据与大模型高效协同,远高于过去的人工效率,有效破解了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和电价波动双重不确定性的行业性难题,帮助新能源发电企业找到更好的买家,用户用上更便宜的电。
此外,财联社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多家企业介绍了其风电与储能、氢能融合发展的方案," 发电 " 不再是唯一的选项。
其中,中国中车(601766.SH)将风力发电、抽水蓄能、变电所、绿算中心、运维中心等业态聚集在一个沙盘,呈现了风、光、水、储、氢、人工智能、碳交易等诸多领域的创新融合成果。" 以风为媒,因地制宜,‘风光氢储’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电气风电(688660.SH)与上海电气(601727.SH)则联合展示了光伏、储能、氢能、调相机、电机、防腐等业务板块,并展示了中国首批绿电制氢就地消纳示范项目——上海电气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示范项目、深远海制氢示范项目及万里长江首个 " 零碳岛 " 等标杆示范案例。
50 亿千瓦 " 小目标 "
在今年 9 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 2035 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2020 年的 6 倍以上、力争达到 36 亿千瓦。
按照上述目标,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到 2035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达到 30% 以上。
此次展会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 2.0》提出," 十五五 " 期间,中国风电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 1.2 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 1500 万千瓦,确保到 2030 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 13 亿千瓦,到 2035 年累计装机不少于 20 亿千瓦,到 2060 年累计装机达到 50 亿千瓦。
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 1.2 亿千瓦的 " 小目标 " 能实现吗?
财联社记者采访多位产业链人士获悉,中国风能资源丰富," 三北 " 地区、中东南部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开发潜力巨大,1.2 亿千瓦的装机量具备可行性。
" 从国家能源局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风电新增装机量超过了 5000 千瓦,今年预计可以超过 1 亿千瓦。" 某叶片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风电产业链总体产能可以满足 1.2 亿千瓦的装机需求,不过个别整机企业和部分零部件环节可能存在交付压力。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表示,对风电产业,政府层面将加快推进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推动省管海域的海上风电开发,积极稳妥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有关工作。此外,还要推动风电集成发展,不断拓展 " 风电 +" 模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