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从业十余年的地产观察者,我注意到今年秋天的媒体语境中," 金九银十 " 这个词几乎失去了往日的声量。市场的喧嚣被一种近乎凝滞的静默取代,这种静默,比任何数据都更能反映当前楼市的真实温度。
回顾去年国庆,受 "9 · 24" 新政提振,全国多地楼市曾短暂回暖。广州、深圳等地甚至还出现了抢房的盛况,媒体铺天盖地的 " 金九银十 " 报道,确实也成色十足,当时市场普遍认为,房地产已触底,2025 年上半年将迎来反弹。
然而,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却几乎迎来近十年最差的楼市。笔者到南昌一些新推楼盘走访,开发商也推出了特价房源、赠送车位、家装补贴以及 " 保价 " 等一系列营销活动,但与去年国庆的盛况相比,今年就冷清多了,没有了热闹的人流,曾经彻夜不息的灯光暗了下来,促销横幅在秋风中褪色,这一切与去年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
一位销售坦言,9 月份以来,在各种促销攻势之下,新房销售确实稍有好转,主要是以价换量推动一些刚需用户下定决心,但是整个市场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数据一如既往难看,我们售楼中心好多人都兼职卖二手房了。" 这话语背后,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
与去年此时密集的政策刺激不同,今年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地方政策出台,基调都转向 " 稳预期、防风险 "。政策重心从刺激交易转向托底市场,这种转变正在重塑全社会对房地产的认知。
首先,购房者心态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三十年房地产之所以狂飙突进,一方面是其居住的属性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投资需求,或者是炒房的需求,而投资向来是买涨不买跌,买的是一个预期。事实也证明,在那个 " 买涨不买跌 " 的年代,上涨预期催生了楼市黄金二十年。
而今,在住房总量基本饱和、空置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房子的投资属性正在剥离,回归居住本质。这种转变使得购房逻辑彻底反转——现在是 " 买跌不买涨 ",甚至 " 只看不买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现在各种大促,反而让民众有了未来更便宜的想法。
国家力推四代住宅提升品质的同时,存量房激增成为去化的最大挑战。国盛证券研究表明,我国存量住房已基本满足需求,未来十年住房需求可能再降三成。住建部 2025 年 3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城镇住房空置率达 16.2%,涉及 3.9 亿套城镇住房。
商业地产同样不容乐观。仲量联行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国主要城市甲级办公楼新增供应 170.5 万平方米,其中一线城市占 115.8 万平方米。集中供应推高上海空置率至 24.6%,广州至 23.8%,深圳更是达到 26.5%。
其次,高空置率叠加经济增速放缓,强化了市场对房价下行的预期。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 70 个大中型城市房价,8 月份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 1.0%,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 1.2%、1.0%、0.9% 和 0.8%;二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 0.6%,降幅扩大 0.1 个百分点;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 0.5%。9 月份 70 个城市环比同比全部下跌,无一例外。
一线城市跌幅为 1.0% 左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降 0.9%、1.0%、0.8%、1.0%),二、三线城市跌幅为 0.7% 和 0.6% 左右。同比已经有不少城市跌幅达 10%,意味着去年 200 万购入的房产,如今蒸发 20 万价值——这几乎是普通工薪阶层两年的收入。这种持续阴跌进一步固化了购房者的观望心态。

当前购房门槛确实显著降低:首付比例最低降至 15%,首套房贷利率探至 3.05%,公积金贷款利率更低至 2.6%,房价较 2021 年高点平均回落超 30%。
然而,这些 " 利好 " 并未激发购买热情,反而让更多人期待 " 更低的底 "。谈论房价时,人们语气中的迟疑取代了从前的笃定,谨慎算计压过了冲动消费。
即使有真实需求的购房者也会变得格外谨慎,担心自己今天买入明天就贬值,成为接盘侠。
笔者去年 8 月曾写《熊市买房记》记录当时的买房遭遇和心态,后来买房泡汤核心也是害怕做接盘侠。有开发商悄悄将 " 限时折扣 " 改成了 " 保价承诺 ",试图对抗那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贬值预期,但于大势而言,仍显得有点螳臂当车。
再者,交付风险成为悬在购房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开发商债务危机频发,连昔日稳健的万科也面临考验。根据万科财报,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万科流动负债有 6411 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合计有 1578.59 亿元,但其账上货币资金有 740 亿元,规模持续下降,无法覆盖短债,公司存在一定短期偿债压力。当民营房企普遍陷入信用危机," 能否交房 " 远比 " 价格多优 " 更令人关切。在风险面前,低价已失去吸引力。
8 月国务院会议重申要 " 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 ",释放积极信号。京沪深三大一线城市也开始逐步松绑周边区域的限购,先是 8 月初北京大幅放宽五环外的限购措施,并在全市范围内优化公积金政策;下旬上海放宽外环外限购,房贷利率也不再区分首套和二套,在进一步利好需求的同时,风向标意义也被看重。9 月深圳也跟进,成都、长沙等其他二、三线城市也都打出各种促销牌,促进各地项目加快销售和行情向好。
现实证明,在周期面前,我们能做的终究有限。
回顾房地产下行的这三年,我们见证了政策的频繁调整、开发商的奋力自救,也目睹了中国人对 " 居者有其屋 " 的传统执着与投资狂热如何相互交织。当市场从非理性繁荣回归冷静,或许正是价值规律重新主导的时刻。
《史记》有言:"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 当下的中国房地产,正从口号驱动的狂欢转向周期审视的理性。
人们开始学会像秋收后盘点仓廪的农人,懂得留种比挥霍更需要智慧与定力。市场的体温或许暂时偏低,但正如日本楼市在沉寂二十年后重现生机,欧美经历百年起伏仍保持活跃交易,中国房地产的调整并非终点,而是一场合乎时序的回归。
我们需要的是耐心,静候这个巨量市场在新的平衡点上重新找到它的节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