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 24 日至 25 日,上海市胸科医院与上海市医院协会联合主办的 "2025 年中欧心胸疾病学术论坛 " 上传来消息:一批肺癌领域的国产新药问世,不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引发关注,更实实在在地造福患者,在生存期、生活质量方面获得巨大改善。
本次主论坛围绕 " 中国之声——本土创新与临床实践 "" 国际视野——全球前沿与技术突破 "" 共融之路——跨文化协作与未来医学 " 三大主题展开。
在 " 中国之声 " 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上海市胸科医院终身教授陆舜,分别就泛血管疾病诊疗策略和肺癌精准诊疗为主题作主旨报告。
就在 10 月 19 日,由上海市胸科医院终身教授、肿瘤科学术带头人陆舜领衔的研究成果在《柳叶刀》发表。同日,该研究还作为最新突破性摘要在 2025 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由陆舜教授作发布。该研究探索了全球首创 " 肿瘤免疫 + 抗血管生成 " 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依沃西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 PD-1/VEGF 双特异性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此项研究结果证实,依沃西疗法取得了一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历史上最佳的无进展生存期(11.14 个月),大大延长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
" 中国正在更多地融入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带来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成果。" 陆舜表示。近年来,陆舜牵头完成 28 项肺癌国内外适应症研究,其中有 17 项国家 1.1 类新药,推动诸多国产原研药的上市并逐步推动纳入医保;在此期间,更推动国产原研药在英国、日本等海外上市,惠及全世界超百万患者。
" 国际视野 " 板块汇聚多位欧洲权威专家," 共融之路 " 圆桌环节,中欧专家、心胸专家同台,围绕 " 跨文化协作与未来医学 " 展开深度对话。
就大众关心的肺癌诊治进展,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李志刚教授谈到,机器人手术以其精准、微创的优势,已成为胸外科的重要工具。展望未来,他相信 AI 将深度赋能外科,通过分析海量数据为手术规划、导航和预后预测提供智能支持。在此基础上,结合 5G 等技术,远程机器人手术有望突破地理限制,让顶尖医疗资源普惠更多患者,开创外科手术新时代。
本次论坛延续 " 浦江心韵,胸怀未来 " 主题,汇聚国内外众多专家,聚焦心胸疾病领域的前沿进展与跨文化协作。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表示,胸科医院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对外交流合作,不仅与全国各地的同道互通有无,更积极走向世界,与瑞士、挪威、意大利、希腊等欧洲国家的同行互学共进。自 2018 年成功举行首届中欧心胸疾病学术论坛以来,胸科医院始终秉持 " 增进理解、建立互信、深化合作 " 的宗旨,将该论坛打造成心胸领域对外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之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