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前天
维持大股东控制权,房企债务重组的共同选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今年三季度以来,多家出险房企明显加快了债务重组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世茂、禹洲、佳兆业、旭辉、融创、碧桂园、中国奥园、合景泰富、龙光、远洋、金科、富力、时代中国等在内的十余家房企,近期密集披露了化债进展。

其中,部分企业已完成重组或进入最后阶段。世茂、禹洲及佳兆业分别于 7 月、8 月及 9 月宣布各项境外债务重组条件均已获达成,重组方案全面生效;10 月,旭辉控股宣布拟于 10 月 31 日召开特别股东会,审议就境外重组采取的公司行动,意味着其距离重组生效仅 " 一步之遥 "。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指出,今年以来,房企债务重组加速,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当前市场形势下,债权人对于债权回收的预期有所调整,相较于破产清算和资产持续贬值,更倾向于接受重组方案,以提高债务清偿率。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债务重组的核心特征是从 " 展期 " 转向 " 削债 "。在已通过的多家房企方案中," 债转股 " 成为主流选项。然而,债转股往往会稀释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重组方案,在削减债务的同时维持大股东的控制权,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真金白银支持,大股东展现风雨同舟

多家房企大股东通过不同方式提供实质性资金支持。世茂集团大股东许荣茂将原借给上市公司的合计约 80 亿港元贷款进行拆分:其中 6 亿美元转为新长期票据,其余全部转为强制可转换债券。孙宏斌作为融创中国的控股股东,在 2023 年推出的首次境外债务重组中,将其提供的 4.5 亿美元无息股东贷款同步转换为融创中国的股权。

旭辉控股大股东林氏家族也展现出对公司的坚定支持,将超 5 亿港元的股东借款同步转股,并将其持有的约 400 万美元现有票据亦将全部转换为强制性可转换债券,以实际行动将自身利益与公司未来深度绑定。

除债转股外,供股也成为大股东注资的重要方式。禹洲集团大股东为支持公司境外重组,斥资约 6632.5 万港元认购了 18.95 亿股供股股份。同样,佳兆业在重组方案中也明确表示,为促进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及增强流动性,公司可在重组生效日期之前或之后进行一次或多次供股,大股东将通过出资人民币 1.15 亿元股东贷款参与供股。这类安排既解决了重组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问题,也有助于大股东巩固控制权。

方案设计多样,维持控股权是共同目标

在重组方案的具体设计上,各家企业均致力于在债务重组后维持大股东的控制地位。境外重组生效前,世茂集团大股东持有公司约 24.23 亿股,占总股本的 63.8%。根据世茂公告的重组方案,在全部强制可转债 ( 包括大股东贷款转股及债权人部分 ) 转换为股份后,其大股东持股比例将维持在 22.8% 至 28.6% 之间。

禹洲集团大股东则通过在重组生效前参与供股的方式,将其持股比例增加至 62.39%。根据禹洲公告的重组方案,若后续债权人所获强制可转债全部转股,将增发 56.45 亿股新股,大股东持股比例将稀释至 38.72%,对公司依然拥有绝对控制权。

与前述两家情况不同,旭辉控股大股东原持股比例仅为 46.38%,未过半。为此,旭辉采用了 " 债转股 + 大股东借款转股 + 长期团队股权激励 " 的组合方案,使大股东林氏家族在重组后最终持股比例控制在约 25%。这一安排不仅维持了大股东的控股地位,更通过将股权激励与未来业绩指标挂钩,有效绑定核心团队,为企业中长期复苏奠定组织基础。

融创中国的大股东持股情况则更为复杂。2022 年以来,在经历了首次境外重组落地及配股发行后,孙宏斌的持股比例从超 40% 降至 23.9%。根据其公告的二次境外重组方案,境外债务将全部转股,这将导致孙宏斌的持股比例进一步被大幅度稀释,因而丧失对融创的控股权。为维持控制权稳定,融创在二次境外重组方案中设置了 " 股权结构稳定计划 ",约定每 100 美元新发行强制可转债中,有 23 美元定向配予主要股东,并设置六年禁售期且保留完整投票权,从而将孙宏斌的持股比例稳定 23% 以上。

保障持续稳定经营,多方共赢的理性选择

从上述多家房企的重组方案中可以看出,尽管具体路径存在差异,但各家企业均致力于将大股东的控制权维持在 20% 至 30% 这一相对稳定的区间。这一系列安排背后,实则是多方利益在复杂局面下的最优解。

房地产行业具有项目周期长、区域属性强、决策链条复杂等典型特征。保持原管理团队的稳定,不仅有助于维持战略定力与执行连贯性,也能凭借其对存量资产、地方市场和合作关系的深入理解,有效缩短项目盘活与资产处置的决策周期,降低转型过程中的试错成本,从而加速企业从 " 化债求生 " 向 " 经营恢复 " 的关键过渡。值得注意的是,旭辉、融创及佳兆业等均在重组中设置了团队股权激励安排,通过利益共享机制稳定核心人才,为企业复苏提供组织保障。

对金融债权人而言,一个资本结构更趋健康、且大股东利益与企业深度绑定的公司,其剩余债权的回收可能性将显著提高。根据智通财经的测算,随着重组成功后股价修复,融创及旭辉的债权回收率有望从按当下股价计算的 20% 和 13%,提升至 80%。

综合来看,在债务重组中设计合理的股权结构稳定计划,保障大股东在适度稀释后仍能维持控制权,意味着企业经营与债务偿还的核心责任有明确主体。这样的机制设置不仅有助于企业在行业复苏初期稳定经营基本面,也更有利于在长期维度上保障债权人、购房者、员工与地方经济的整体利益。在当前房地产行业信心重建与秩序修复的进程中,保持企业治理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无疑是实现债务化解软着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融创中国 房企 佳兆业 旭辉控股 债券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