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雷小艳

来源 | 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 | 雷小艳
编辑 | 郑琳
不管是大股东减持计划还是可转债投资者对于转股的谨慎态度,均透露了投资者对微芯生物股价的理性预期。
10 月 17 日,微芯生物(688321.SH)披露称,其第一大股东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 博奥生物 ")继今年 9 月 11 日发布拟减持不超过 3% 的微芯生物股份减持计划后,已实际减持该公司 212.05 万股股票(持股比例 0.52%)。本次减持完毕后,博奥生物及其一致行动人天府清源控股有限公司合计仍持有微芯生物 10% 的股份。
而 10 月 10 日,微芯生物还披露,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该公司于 2022 年 7 月 5 日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可转债(对应募资额 5 亿元),自 2023 年初至今仅有 40.40 万元转换为 15957 万股该公司股票,尚未转股的可转债金额占 " 微芯转债 " 发行总量的比例为 99.9192%。
作为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微芯生物曾以 " 科创板原创新药第一股 " 的光环登陆 A 股,备受资本追捧。早在 2019 年 IPO 时,该公司超募了 1.42 亿元,实际募资净额高达 9.45 亿元。
然而,2019 — 2025 年上半年,微芯生物在扣非归母净利润上并未实现累计盈利,累计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3.80 亿元,且从未对股东进行利润分红。截至 10 月 24 日收盘,该公司股价为 28.96 元 / 股。
近年来,微芯生物热衷于拓展旗下创新药产品各项适应证,大力 " 烧钱 " 开展多项临床试验,但高额投入背后的经营成效甚微。此外,该公司还因高费用投入侵蚀经营利润,陷入了空有营收却累计亏损的经营困境。
今年 8 月 23 日,微芯生物向上交所提交了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的申请并获得受理,计划定增募资 9.5 亿元,其中,3.5 亿元将用于西达本胺、西奥罗尼在对应适应证下的临床Ⅲ期试验,3.5 亿元用于彭州微芯原创新药制造基地(一阶段)项目、2.5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10 月 11 日、24 日,就上市以来的盈利情况、融资情况、产品经营动态等相关问题,时代商业研究院向微芯生物发邮件并尝试致电询问。截至发稿,该公司尚未回复相关问题。
多项适应证拓展在临床Ⅱ / Ⅲ期终止,曾因研发失败单项计提 9000 万元减值损失
微芯生物是一家原创新药企业。原创新药是指基于全新作用机制研发且在国内外均未上市销售的 1 类创新药,其核心特征是包括新靶点、新分子结构或新治疗路径的首次应用。
招股书显示,微芯生物自创立至今 20 年,已基于自身核心技术成功发现并开发了抗肿瘤表观遗传调控剂西达本胺、抗 2 型糖尿病新一代胰岛素增敏剂西格列他钠、三通路靶向激酶抑制剂西奥罗尼和自身免疫疾病抑制剂 CS12192 等一系列新分子实体 , 且作用机制新颖的原创新药。
其中,西达本胺于 2014 年 12 月在外周 T 细胞淋巴瘤适应证下获批上市,是全球首个获批治疗该适应证的口服药物,并于 2015 年开始在国内市场销售,2017 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而西格列他钠则于 2021 年在 2 型糖尿病适应证下获批上市,并于 2023 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2025 年半年报显示,除了上述两个已获批上市产品,微芯生物的在研产品中,仅西奥罗尼已进入临床Ⅲ期试验,其他产品均在临床前试验阶段或早期临床试验阶段。
需注意的是,原创新药虽然在临床治疗价值上较为突出,但该类创新药的临床开发风险大、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也更高,且面临一定的研发失败风险。因此,为了将核心产品的临床治疗价值得到充分商业化,微芯生物一直在尝试探索其核心产品的新适应证。
以首款获批产品西达本胺为例。2019 年年报显示,截至该年末,微芯生物累计投入了 5813.42 万元用于完成西达本胺在乳腺癌适应证下的临床Ⅲ期试验并获批上市;2024 年年报显示,该公司还累计投入了 2.18 亿元用于完成西达本胺在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适应证的临床Ⅲ期试验并获批上市。由此,西达本胺的获批适应证由原来仅外周 T 细胞淋巴瘤一个增加至三个。
不过,微芯生物亦有适应证拓展失败的研发项目。同样以西达本胺为例,2024 年年报中在研项目情况列表显示,截至该年末,微芯生物累计投入了 2655.76 万元用于西达本胺联合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Ⅱ期试验。不过,该项目在完成了数据分析后,因未能获得明确疗效信号,便不再启动后续开发。
除了西达本胺,微芯生物亦在拓展在研产品西奥罗尼的适应证。2020 年和 2022 年年报显示,截至该年末,该公司累计投入 9274.99 万元用于西奥罗尼治疗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肝细胞癌、淋巴瘤的临床Ⅱ期试验。其中,在小细胞肺癌、卵巢癌适应证的临床Ⅱ期试验已于 2020 年率先完成并启动了临床Ⅲ期试验。
对于剩余两个适应证,微芯生物在 2022 年年报中表示,除了上述已经启动临床Ⅲ期试验的适应证,其余适应证在临床Ⅱ期试验结束后暂不考虑推进临床Ⅲ期试验。
2024 年年报中的在研项目情况列表则显示,截至该年末,微芯生物分别累计投入了 9006.67 万元、706.29 万元用于西奥罗尼在小细胞肺癌适应证下的临床Ⅲ期试验和在软组织肉瘤适应证下的临床Ⅱ期试验。
而该列表中的研发进展则显示,微芯生物基于试验结果不再递交西奥罗尼在小细胞肺癌适应证的上市申请,并在 2024 年针对该研发项目计提了 9000 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同时,该公司也在该年结束了西奥罗尼在软组织肉瘤适应证的研究。
不难发现,原创新药虽可以针对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一种全新或革命性的治疗手段,但也需要在临床试验阶段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去进行适应证的探索和验证,并承受相应的研发失败风险。
上市至今未有累计盈利,仍靠融资进行产品研发
事实上,除了临床开发风险大,原创新药在获批上市后的市场导入期也较长,且在上市初期,需要大量的治疗观念教育、市场推广及渠道覆盖。
以微芯生物第二个获批上市的原创新药西格列他钠为例,作为全球首个获批治疗 2 型糖尿病的 PPAP 全激动剂,西格列他钠是一款机制新颖的针对 2 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不但可以控制血糖,还可以治疗糖尿病患者伴随的脂代谢紊乱。
不过,获批上市至今三年半,西格列他钠的销售规模增长较慢。历年年报显示,2021 — 2024 年,微芯生物来自西格列他钠的销售收入分别为 325.87 万元、1582.10 万元、4242.79 万元、1.40 亿元,仅在 2024 年(进入医保目录第二年)才实现销售额过亿元。
而微芯生物年报所列示同业可比上市公司艾力斯(688578.SH),其核心产品甲磺酸伏美替尼亦在 2021 年获批上市,并在该年 12 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该药品主要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024 年年报显示,当年艾力斯核心产品甲磺酸伏美替尼已实现了 35.06 亿元的年销售规模。
Wind 数据显示,受核心产品销售放量助力,2019 — 2024 年,艾力斯的营收从 62.97 万元增至 35.58 亿元,累计扣非归母净利润达到 14.27 亿元。同期,微芯生物的营收从 1.74 亿元增至 6.58 亿元,累计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4.01 亿元。
对此,微芯生物在 8 月 22 日披露的《定增预案》中解释,公司持续亏损主要原因系一方面持续开展多个原创新药多项适应证的临床试验,以及一系列新分子实体的候选药物早期探索研究,研发投入较大;另一方面,公司创新药西格列他钠目前尚属于新药导入期,市场推广投入持续增加。
最新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微芯生物实现营收 4.07 亿元,同比增长 34.5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2032.01 万元,实现扭亏。不过,2019 — 2025 年上半年,该公司累计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3.80 亿元。
可见,微芯生物上市至今未能累计盈利,除了该公司解释的上述原因,亦或与其已上市产品的销售放量较慢相关。为了满足产品研发的资金需求,微芯生物多次向资本市场发起融资。
需注意的是,微芯生物在 2019 年 IPO 时获得的 9.45 亿元募资净额和 2022 年发行可转债获得的 4.85 亿元募资净额,分别有 1.75 亿元、1.2 亿元投入上述各项创新药临床试验项目。
在今年 8 月 22 日发布的定增计划中,微芯生物拟定增 9.5 亿元,其中 3.5 亿元用于西达本胺联合疗法在结直肠癌、具有滤泡辅助 T 细胞表外型外周 T 细胞淋巴瘤适应证的临床Ⅲ期试验,以及西奥罗尼在胰腺癌适应证的临床Ⅲ期试验。
(全文 3068 字)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 " 时代商业研究院 ",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