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 前天
人去世了,朋友圈会消失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如果有一天我突然‘下线’,朋友圈里的视频照片、QQ 空间尘封的青春历史;还有游戏里充了几万块的满级账号,到底该归谁?"

最近,这个略带黑色幽默的灵魂拷问引发了网络热议。有人留下一个扎心的回复:数字时代,连 " 死 " 都可能留下满地待解的账号密码。

如今,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人们,每天都在网络上留下各种痕迹,游戏账号、社交媒体账号等等,这些可都是咱们的数字资产。万一哪天人不在了,这些承载着情感记忆与价值的数字遗产该怎么处理?又该不该、能不能被继承呢?

账号等是否会让亲人继承?

大家观点不一

经过全国多地的随机采访,发现大家就这些问题呈现出了鲜明的观点碰撞,折射出数字时代法律伦理与情感需求的复杂博弈。

市民:游戏账号毕竟充了很多钱,里面的装备和皮肤我觉得可以朋友和家人继续玩,这样也能延续账号的价值。但微信、QQ 这种社交软件,有聊天记录和朋友圈,涉及个人隐私太多了,我也不想被其他人看见,希望账号能封存就封存吧。

市民:朋友圈、微信里面的照片和视频承载着我们很多记忆,想让家人继承,但是这方面法律还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我感觉有些遗憾。

市民虽然现在基本上人手一个账号,这些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但这是个人信息,我不赞成由后人去继承。

市民:我会发个朋友圈之后就把账号注销掉。这样就不会有被人顶用的风险。

市民:数字遗产跟房子、存款不一样,它看不见摸不着,很容易被忽略。这些数字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时光和情感,不该就这么悄悄消失了。

综上看来,就数字遗产的继承问题,大致呈现两方面的观点:

一方认为,数字遗产储存的不仅是数据,更承载着个人的记忆、情感和财产权益,应当依法让继承人享有继承权。

另一方认为,数字遗产相对于其他遗产来说,还具备隐私性,不仅涉及账号本人的个人隐私,还涉及第三方隐私,比如说聊天记录等,所以不应该被继承。

我国现有法律对于数字遗产的继承有哪些规定?数字遗产的继承保护中存在的争议和问题该如何更好地解决?

数字遗产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数字遗产就是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像社交媒体账号、网络游戏账号等账号类数字遗产,还有基于账号产生的图片、文字、影像、游戏装备、虚拟货币等。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表示,这也决定了数字遗产具有鲜明的复杂特性。

吴沈括分析,数字资产的背后,本身反映的既有人身方面的权利,也有财产方面的权利,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还可能涉及到他人和公共利益。

他指出,民法典目前已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但对数字遗产的定义、范围、继承方式等关键问题都没有作出详细说明。不过从法律精神来看,微信、QQ 账号中的余额、游戏装备、虚拟货币等具备明确财产价值的数字资产,显然属于 " 合法财产 " 范畴,理论上可以纳入遗产继承范围。而聊天记录、朋友圈动态等具有人格属性和隐私价值的内容能否继承还存在诸多争议。

如何保护人类精神的数字化延伸?

近日,一位网友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某音乐平台账号时,竟意外登录了已故歌手李玟的账号,看到后台里仍有许多粉丝发送着思念信息。经平台核查,原来是团队为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运营商 " 二次放号 "。

所谓 " 二次放号 ",即老用户停用或注销手机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经过一段 " 冷冻期 " 重新投放市场,类似事情屡见不鲜:

有人用新购的手机号登录,发现自己 " 喜提 " 前号主的支付宝账户;有人莫名收到陌生平台的消费记录,甚至被催债电话轮番轰炸,前任号主可能是个 " 老赖 ",让新用户无辜躺枪……听起来像段子,却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现实。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作为一种商业模式," 二次放号 " 盘活了闲置的通信资源,本无可厚非。但如今,手机号早已成为数字世界的 " 身份证 ",每一次号码的 " 轮回 ",都注定会牵动前任主人遗留下的隐私与尊严,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数字遗产的命题是一样的,都是人格在虚拟世界中的延伸应该如何被保护的问题。

当然,现有法规对数字遗产的继承 ,仍持相对谨慎、保守的态度。因此,很多网络平台、运营商等出于安全保护和资源管理的需求,并未对用户账号作出 " 可继承 " 安排,这种做法并不违反现行法规。

随着社会对数字遗产关注度的提升,一些平台也开始在数字遗产处理上做出积极探索。微信从今年 9 月开始 ,微信对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已不再进行回收处理,不活跃账号的朋友圈内容同样不会清理。

对此,朱巍表示,微信对不活跃账号不执行回收策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数字遗产保护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

数字遗产保护继承机制道阻且长

如何在法律层面构建一套既尊重用户意愿,又保护继承人权益,同时兼顾平台利益的数字遗产继承机制?吴沈括表示,首先从法律层面看,需要法律明确定义数字资产的继承范围,明确用户与平台之间的权利、义务,平衡数字遗产继承权与他人和公共利益间的潜在冲突。

吴沈括还强调,平台作为数字遗产的 " 保管员 ",更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可以在用户协议里写明哪些数字资产可被继承。其次,有人申请保护或继承时,要有明确流程,不能让用户求助无门。

最后,专家建议,用户自身要提前规划,鼓励大家对数字资产进行生前管理,设立生前遗嘱,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网络空间创造的数字痕迹。在遗嘱中可以指定数字资产的继承人,以及如何处理社交媒体账户、电子邮件账户、数字货币等资产。在享受数字生活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的数字资产找个好归宿。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丨樊新征

记者丨韩萌 程河源 谢元森 王振 贺威通

编辑丨秦静

文内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朋友圈 微信 qq 遗产 继承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