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数周,电新行业的上涨成为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储能及电芯龙头,阳光电源及宁德时代,均创出历史新高。
上半年,大家还认为储能跟光伏一样,在恶意内卷,光储作为储能最大的应用场景,不再要求光伏强制配储后,大家预测储能的刚性需求进一步下行,但 Q3 以来,储能电池竟然变成爆单,一芯难求,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关于储能的爆发,早有预判,其关键在于海外需求,海外电力系统整体老旧,产业升级,发展 Ai,都需要用电,但升级电网工程过大,增加储能成为了性价比最高的方案。不但户储需求高增,海外新增大储需求更猛。海外储能出货增速大幅超过光伏出货增速,形成了行业的不一致性。
另一方面,电化学储能的核心原材料是锂电池,在全球新能源车渗透扩张,中国新能源纯电替换混动的趋势猛烈,动力电池的需求没有不及预期。于是,双重夹击,出现了一芯难求的现状。
在此节点,储能需求还将再度火热,整个产业链哪个环节将最受益?同时,周期底部的光伏,能否因为储能的繁荣而逆转?
一、储能为何加速
首先从上半年的增速看,是解释不了光伏和储能的分化的,两者增速都快,国内储能增速大概为 68% 左右,而光伏发电的新增装机量达到 107%,乍一看似乎光伏更景气。

但实际上,光伏的装机暴涨,源自 531 政策抢装,随后的月份,就开始了大幅负增长,目前预测的全年新增装机量,几乎也只是跟去年持平。

而储能的需求在脱离光储的绑定后,今年上半年的增长,是没有太多政策面干扰的,不会随光储需求同步下滑。仍有望保持全球 60%+ 的新装机增速。
其核心就在于,海外的较高增速驱动。
事实上在今年上半年,根据已有的海外储能订单爆发情况,就已经很好的预见储能全年的火热,储能行业的细分逻辑和介绍,本文也不在赘述。
但半年走下来,最大的感知是,储能比乐观情形还要乐观。1-8 月,中国储能企业海外市场新增订单增速达 183%,而按照图中预测,非中国市场 2025 的增速预期不过 93%。

大家可能还是低估了储能对于海外国家电力系统的意义。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政策面的干扰,比如美国的关税等同样会导致抢装潮。但其他市场,即欧洲中国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没有那么多关税问题,也没有什么 Ai 促储能等概念性的东西。其需求是实打实的。
光伏出口增速就不太好了,组件的总出口量增速仅为 4.6%,叠加降价因素,全行业收入也是下降的。

光伏和储能的绑定已经松开,风电,火电都可以配储,它们都可以进行峰谷调配实现经济效益,尤其是电化学储能的价格越低,经济性越高。同时在用电端配储,有利于解决远距离输电产生的电力不稳定问题。
其次,光伏不强制配储,但理论上却应该多配储。在没有太多限制的海外,真实经验说明,光伏和储能的配比甚至是提升的,因为光伏不变,多加储能,就能逐步提升这个系统的能力,遵循满足短时供电 - 覆盖夜间用电 - 峰谷套利的多重需求,电价越高,或者电力系统越弱的国家,都需要储能,所以美国需要,欧洲需要,非洲更需要。
由此看,储能增速高于光伏,是短期内可以理解的,也不存在说以前预判储能装机量就是光伏的几分之几这种数学关系。
储能增速固然快,但也存在着地域性和附加值的问题,类似于很多工业,中国有成熟供应链,新开一个储能公司,电芯、逆变器、BMS 都外购,也很简单,类似于开一家光伏、手机、笔记本组装公司,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这样的公司利润率不高,只是徒增营收,却给行业增加多余的内卷。
年前看到的数据,中美的储能系统报价是 2.5 倍的价差,而半年过去了,欧美区也有降价,但中美价差依旧,较多的竞争依然是问题所在。即存在不少缺乏电芯或逆变器自研自产能力的组装厂大量存在,加入竞标。最低的时候,国内曾经出现过接近 0.45 元 /Wh 的报价。
而海外,如果没有核心部件自研自产能力,国外的工业公司就不会踩一脚进去,再加上政治贸易壁垒,造成了特斯拉在海外地区的独大。而对比利润率,差距也很大,比如国内的储能系统,毛利率上限往往在 20% 左右,而特斯拉的储能毛利率,可以达到 30%。
而且重要的是,这个毛利率下,供应链同样能吃到肉,宁德时代绑定特斯拉,储能电芯出口毛利,照样能达到 30%+ 的毛利率,而如果是宁德时代给国内供电芯,价格要让步,一样压制毛利率到 25% 左右水平。由此可见,储能产业链出海和国内,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差别。
所以储能行业的利润爆发,也都基本与出海相关。要么是在海外卖系统,要么是在电芯供货出口海外的占比大。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阳光电源的利润仍然保持较高增速,远远抛开了光伏时代的同行者们,因为阳光电源是少数能在美国市场卖储能系统的中国公司,且今年的关税战也还没整到他。它的利润率毛利率,跟特斯拉储能有一拼。
反之,国内占比较大的,利润率都不算亮眼,有增收不增利的问题,比如海博思创,其收入就是国内占比大。当然,在股价表现上,海博思创比宁德时代或阳光电源好得多,估值也是高得多,原因是其业务单纯是储能,且市值小,宁王和阳光电源各自有别的业务,市值都不小。
这种市场行为,只能说不理解但尊重。

另一方面,供应链的规模效应也明显,越大的公司,摊下来的成本越低,同样是外供储能电芯、国内的市场,宁德时代的毛利率就是比亿纬锂能高。行业的马太效应在加剧,宁德时代来自储能的业绩增量,甚至可能已经超越了行业其他所有公司的利润增量之和。

所以,储能行业必然有着较大的差异化。国内这种竞价态势,营收增速高于利润增速是常态。电芯作为核心环节,谁有核心竞争力就占有产业链核心利润,类似于英伟达在 PC 或者数据中心里的分量。
但做 PC 和数据中心组装的公司未必不赚钱,股价也未必差,也要参考估值和业绩弹性。如果回溯 Ai 算力链的上涨历史,SMCI 涨幅未必不如英伟达,跟 GPU 配套的光模块等也同样厉害。英伟达自身的供应商,也往往有很多牛股。只是比较业绩增量,英伟达肯定是行业最多。
从趋势看,业务规模扩大,即市场份额扩大,又或者出口占比扩大的储能公司,接下来更容易超预期这是无可厚非的。
而储能里面最重要电芯,由于动力电池需求维持,储能这边超了预期,今年电池行业规模产能建少了,所以行业现在开始缺芯。
对此,虽然是储能需求引发的涨价,但最终储能公司也面临电芯紧缺,涨价带来的成本提升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自有电池的储能企业,或者纯电芯公司,会比非电芯的利润表现更佳。因此,龙头的利润,应该能逐渐体现这一趋势,比如以逆变器发家的阳光电源,即使同时受惠海外,利润增长上,可能跟不上宁德时代了,这一点,可以从 Q3 和往后业绩开始验证。
当前对于储能股的理解,炒作,还是停留在较为简单的状态。从业绩纯度,行业增量和份额提升度来定价。
但后续接近一年的储能景气推进,出口与非出口、自有电芯与否,将产生不小的业绩增速分化。储能行业最大的机会甚至不在储能、也不在电池,而在电池的下游,各类原材料甚至是锂矿上。
二、光伏见底论?
光伏作为一个绿色能源转换器,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太阳能转电,有无限低的成本,无限高的需求。但随着光伏铺开,大家逐渐意识到,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利用光伏,成为了利用太阳能的关键。
所以储能增速快于光伏,已成常态,后续一段时间,这种增速差也还会存在。而从逻辑上看,光伏和储能共生,但现在是储能可以脱离光伏,光伏却无法脱离储能。
回看储能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内卷,随着价格不断往下,人们渐渐发现了其更多的用途。
比如峰谷套利,在成本下不来的时候,峰谷套利的 IRR 不足,新装机的动力就不足。但随着储能系统报价走低,最后这个工商业配储就成为了火热的需求。

而如果深入地看,电化学储能的本质是电池,电池产业因降价扩大了场景,芯片也经常有这种趋势。
光伏产业的核心材料是光伏板,尽管光伏产业链很多公司都已经是垂直一体化,从原材料到组件已经全面覆盖,成本也逐步压低,但成本降低没有带动新场景,是这个产业的一个问题。或者说,也是两种工业产品性质上有一定的高下之分。
当然,不是每样东西都像电池和芯片一样用途多端,光伏本身的需求和市场空间也足够大了。然而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价值的决定因素正在向储能转移。就好比,计算机的价值决定因素,从 CPU 向 GPU 转移,需要担心的是,这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走向差异。
阳光电源和通威隆基的分化也是如此,后者仍然在组件成本下降的路线之争中,前者在逆变器和储能一环加注,随后脱离了周期干扰。
光伏组件巨头们,仍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产能出清,供需再平衡等不太好受的周传统期波动,但只要能活下来,等待市占率集中,最后还是能够再度辉煌。就好像,CPU 是价值被抽走了,但做好 AMD 的角色,也足够是个大牛股了。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要经历。
结语
对于光伏股抄底,觉得光伏应该跟随储能,可能没有想到过:储能股本身就是光伏中的一环,有人亏损几十亿,有人还赚一百多亿,这已经反应了产业链巨大的价值变化趋势了。
这一趋势造成了锂电池和组件行业的分离,前者天天担心供过于求,却因为场景的增加而走向平衡。后者按照各类估算,认为需求总是能匹配供给,却没想过,场景的变化造成了供给的增加是激进的。
更好的光伏股不在光伏板块。
当然,传统周期的威力依然存在,行业内马太效应和成本为王的定律也还是存在,当前,龙头光伏股的长期持有价值必然是比二线储能电池股要好的。前者的敌人只是时间,后者的敌人是宁德时代,这是当前市场走势中唯一不合理的地方。
加入【真是港股圈】知识星球,您可以获得:
1、每日港(A)股复盘,紧贴每天行情,时机在投资上永远最重要;
2、重要财经新闻的分析(包括中美日股市),主要针对它对企业 / 行业 / 股市形势的影响。
3、有价值的第三方报告 + 纪要分享,以供大家借鉴与学习参考。
4、每一周至两周一篇分析员的股票报告,深入剖析投资逻辑和基本面因素。
(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 + 合作事项 )
真是港股圈内容投稿:2458032576@qq.com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