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人,天津魂,天津就出捧逗哏!"
天津相声名家辈出,天津人一开口就是 " 包袱 ",就像煎饼果子里的果箅儿,咔哧一口,脆响里全是让人猝不及防的快乐;连海河里的鱼都懂捧哏——您猜怎么着?它们吐泡泡的节奏都能跟快板对得上!
全国网友认证:天津人都会说相声!
(一)津派相声里的烟火气
相声起源于北京,兴盛于津门。
相声艺人早年以 " 撂地 " 扎根天津,九河下梢的漕运码头会聚南来北往之人,茶馆遍布,码头号子、商贩吆喝皆为 " 现挂 " 素材。
相声泰斗张寿臣、马三立,以及一代代津门 " 笑星 ",以精湛技艺铸就 " 津派相声 " 招牌。
" 津派相声 " 以市井烟火段子,勾勒鲜活小人物,善意揭示人性弱点,讽刺社会现象,且多用方言俚语,颇具地域性。
马三立以白描式的语言展现市井生活,塑造了 " 马大哈 "" 马善人 "" 马大学问 " 等一系列 " 小人物 " 形象,更将 " 逗你玩 " 升华为国民热梗;马志明在《纠纷》中塑造了丁文元与王德成这对市井冤家;高英培将《钓鱼》中 " 二儿他爸爸 " 的 " 吹大梨 " 式虚荣刻画得入木三分;魏文亮借《要条件》中 " 不买西马,甭打算订婚!" 讽刺攀比……
这些津味相声充满市井烟火气,一个个不完美的 " 小人物 " 就是生活中的 " 他 ",在会心一笑中引人共情;这既是生活写照,又是以更高级的智慧——幽默,洞察社会,反思人性。

(二)天津人骨子里的幽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天津话自带 " 喜剧基因 ",哪怕说件普通事,语气里都透着俏皮劲儿,听着就可乐。
天津话韵律明快,语言与声调别具一格,连读变调、文白异读现象明显,听起来嘎嘣脆,自带幽默底色。
天津话常将舌尖后音(zh、ch、sh)读作舌尖前音(z、c、s),如 " 找 " 读成 "z ǎ o"、" 吃 " 读成 "c ī "、" 事 " 读成 "s ì ";为纯韵母的字添加声母,如 " 爱(n à i)谁谁 "" 熬(n ā o)鱼 "" 碍(n à i)事 " 等。
天津话的声调硬朗直率、跌宕起伏,语速快时,会 " 吞音 ",节奏感强,透着艮劲儿。如 " 干嘛 "(g à n m á)说成 "g ǎ m à "," 派出所 "(p à i ch ū su ǒ)快读成 "p à i su ǒ "。
天津方言词汇丰富多样,如 " 还真哏儿 "" 出幺蛾子 ";俗语、歇后语、俏皮话更是充满想象力,如形容把人置于尴尬的境地—— " 撂旱地儿 ",形容人不会办事—— " 活鱼摔死了卖 ",形容因贪小利而受骗—— " 大梨赚财迷 ",还有 " 烂土豆——不禁夸 ""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脚心长痦子——点儿低 " ……俨然一部笑话宝典。
天津人的幽默是 " 刻在骨子里 " 的,它藏在日常说话、待人接物的细节里——
动物园广播:" 猴山没有火,猴山没有锅,挂面塞进去,猴也不会做 ";
便利店吆喝:" 你是风儿我是沙,新品三明治到我家 ";
商业街叫卖:" 伊势丹卖嘛我卖嘛,伊势丹有嘛我有嘛 ";
旅行社宣传:" 有钱就花,下月还发,存着不花便宜谁呀,春暖花开去旅游,比送医院合适啊 ";
茶馆里提示:" 严禁观众登台 ";
海河边晨练口号:" 生存一分钟,快乐六十秒 ";
菜市场调侃:" 这茄子比我岁数都大,都有抬头纹了 " ……
(三)一座喜剧之城
天津是一座喜剧之城,从相声社、相声茶馆、相声剧场到街头巷尾,处处都有 " 相声大会 "。

走进天津德云社," 好!这包袱得翻三翻!" 郭德纲一抖大褂,台下瞬间爆发出 " 吁—— " 的喝彩声。台上演员活灵活现地复刻老天津的生活场景——卖糖墩儿的喊着 " 就是没有核啊 ",卖药糖的唱着 " 吃了嘛的味儿呀有了嘛的味儿,橘子薄荷冒凉气儿 ";台下观众随口一句搭茬,转眼就被揉成新 " 包袱 " 抛出来。
在谦祥益门前,行李箱堆积如山。经理史清元说,观众大部分是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冯巩曾在此登台感叹:" 一个相声演员不经过天津的洗礼,很难被全国观众认可。我对天津心存敬畏,回天津是回炉来了!"
名流茶馆的匾额由相声泰斗马三立题写,全年演出约 2000 场。台上一句 " 生在和平、长在和平、工作在和平,就是未来和平精英啊 ",逗得观众笑个不停。


在葫芦相声社," 家人们,这段子线下首演!" 乐呵兄弟对着直播镜头比耶,转身就抖出 " 听相声,可不送茅台!"" 吃榴莲皮扎嗓子眼 " 等包袱。台下观众边笑边发弹幕:" 这梗我刷到过!" 散场时,他们或许分不清 " 贯口 " 与 "rap",却能准确接上 " 淡黄的长裙 " 相声版。
漫步海河边," 移动相声剧场 " 是这座城市独有的风景。
" 相声巴士 " 上演员们开场一句 " 公交车上说相声—— 别开生面 " 特别应景,途经桥梁时更打起快板,唱着 "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 "。一路上," 现挂 " 不断," 天津人有自己的塞纳河畔 "" 五岳归来不看山,天津归来不看桥 ",一个个金句串起了海河、北安桥、解放桥、" 天津之眼 " 等津城地标。

曲艺团在海河畔摆开 " 撂地 " 场子,竹板打得噼啪响,教游客用快板唱起了《咏鹅》,学两句 "n é、n é、n é …… " 的天津话,笑声惊飞了海鸥。
从剧场舞台到街巷灯火处,天津人把生活过成了段子,相声即生活,生活即相声,这就是天津人的生活观,活得实在、乐观、豁达、洒脱,透着一股 " 不纠结 " 的生活智慧,主打一个不焦虑的 " 松弛感 "。(评论员 | 王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