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商业趋势 前天
eSIM在中国落地:为什么推动改革的,总是苹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eSIM 终于在中国落地了。

前不久,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同步官宣:正式获批开展 eSIM 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

然而让众多媒体感到遗憾的是:这场被延迟多年的通信改革,最终还是靠外力推动的——苹果推出完全取消实体卡槽的 iPhone Air,迫使国内运营商不得不改变态度。

2012 年,iPhone 5 带着前所未见的 nano SIM 面世,一周后联通就宣布中国 nano SIM 首发。

更早之前,国内手机一度禁用 WiFi,直到 iPhone 3G 卖爆,用户宁愿花高价买海外版也不买国行,政策才终于松口。

SIM 卡的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从 nano SIM 卡到 eSIM,中国通信行业的重大变革几乎都由苹果这个 " 外人 " 推动。

其实 eSIM 技术门槛并不高,联通早在 2018 年就开始了试点。

但为什么这些年中国始终没有推出无卡化的手机呢?

天下生意,总是一句话就能概括:" 无利不起早,贪黑必有因。"

eSIM 在中国迟迟不能普及,并不是所谓的 " 防止电诈 " 原因。

其利益协调问题才是几大运营商推广的真正顾虑。

与传统 SIM 卡相比,eSIM 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实体卡,而是通过 " 空中写卡 " 方式,实现手机端远程配置,用户可以轻松在线切换运营商。

而且对运营商而言,也可以省去制造卡带的成本,据 Transforma Insights 估计,eSIM 成本较插拔式 SIM 卡低约 8%~11%。

那么好的东西,为啥三大运营商不肯 " 降本增效 " 呢?

原因是怕用户转网太方便,容易流失。

eSIM 技术可以通过 OTA 支持用户在 10 几秒内在线完成携号转网,将传统复杂的转网流程大幅简化。

正因转网方便,用户常常看到哪个运营商推出好的套餐就立马 " 叛变 " 了,如此一来,传统实体 SIM 卡的用户绑定模式就受到威胁。

这对于陷入存量用户竞争的三大运营商来说,存在巨大的用户流失的风险。

毕竟用户转网门槛降低,运营商对用户控制力也随之减弱。

2023 年,三大运营商曾暂停受理 eSIM 手表业务

有数据显示,外国的 eSIM 用户年转网率较实体 SIM 卡用户高 18%。

此外,线下营业厅的 " 增值业务 " 同样遭受冲击。

eSIM 开通、转网、销卡都无需跑营业厅,运营商的线下渠道价值就被削弱,宽带、合约机等业务推广难度增加。

三大运营商的产品和服务本就已经高度同质化,从 5G 套餐到家庭宽带,从云盘到视频权益,几乎每项业务都在重复相似的营销话术。

" 增值业务 " 可以说是营业厅增收的主要来源,自然难以割舍。

更为直接的是国际漫游收入损失。

用户出国可以直接开通当地 eSIM,不必再支付高昂的国际漫游费。

图为 AI 生成

据市场数据,使用 eSIM 卡的出国旅行人士在漫游时平均每 GB 数据花费 5.50 美元,而传统漫游服务则为每 GB8.57 美元。

在中国,漫游费恰恰就是运营商赚钱的一个大头。

如果为了省一点点的 " 实体卡 " 制作卡费,让用户每个月多省几块、乃至几十块的通信费,这就属于为了 " 芝麻 ",丢了西瓜。

所以国内的几大运营商迟迟不肯改,也不愿改。

很多人问了,现在苹果倒逼,三大运营商就改变态度,那之前几年,国产手机上都在干啥呢?

为什么率先推出 eSIM 卡的不是国产手机商。

其实国产厂商也有苦衷。

在国内手机市场,运营商是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

在没有得到运营商明确支持和政策绿灯前,没有哪家厂商敢愿意冒着产品无法入网的风险,去推出一款可能触动运营商根本利益的 " 无卡手机 "。

此外,eSIM 芯片需要单独认证,每款机型额外投入的测试费用高达数百万元,在不确定的市场前景下,这也是一种 " 扔在水里还听不见响 " 的投入。

既然在底层通信标准上难以挑战既有格局,国产厂商便将竞争焦点转向了更容易营销和产生溢价的空间,也就是 PPT 里提到的 " 卷相机参数 "、" 卷屏幕形态 "、" 卷边框宽度 "。

这种在已知赛道上的 " 内卷 ",虽然激烈,但风险可控,不会动摇与运营商合作的根本。

当然,这种在舒适区里疯狂内卷的生存策略,就像在螺丝壳里做道场,把边际改善包装成颠覆创新,用参数的膨胀来掩盖使用体验的停滞。

其结果就是大家都在边际参数上疯狂优化,却将代表未来的根本性创新机会拱手让人。

那么,为什么苹果就能做成这件事呢?

原因是苹果决绝地在 iPhone Air 上取消实体卡槽后,监管层和运营商都面临一个现实选择:

是让这款手机无法在中国使用,还是顺势推动 eSIM 落地?

最终,市场规则让位于了更大的产业利益。

毕竟,苹果产业链关乎中国很多企业的生存,很多饭碗的就业,而对于国产厂商来说,由于缺乏同等的话语权和用户号召力,难以单独促成这种变革。

坦白地说:

这个问题还不仅体现在 eSIM 上,比如在手机外观设计上,今天还有一些国产厂商在追求和 iPhone 的外观相似度……

虽然苹果带动了 eSIM 的落地。

但从近几天的用户回馈看,换卡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用户在网上叫冤:同一城市不同营业厅对 " 异地办理 " 的答复截然相反,业务员普遍找理由推诿,要么是说系统权限开放不统一,要么就说等电话请示。

设备适配商也存在局限性,比如 OPPO Find X9 Pro 等国产手机已支持 eSIM 技术,但有运营商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仅支持 iPhone Air 办理业务,别的手机还要等。

这种节奏上的错配,也使得 eSIM 技术推广陷入 " 有设备无服务 " 的尴尬境地。

一直以来,通信领域降费增效都是很难推动的。

当年 4G 普及的时候,三大运营商迟迟不肯降费,导致很多人舍不得用 4G,直到领导层面亲自督促,才促成了提速降费。

图为 AI 生成

可到了 5G 时代,价格又慢慢涨上去了。

而且有不少用户发现,原来好好的 4G 的速度突然变慢了,只能换成价格更高但实际体验提升并不明显的 5G。

eSIM 的改革,其实对用户来说,是一个降低通信费,获取更好服务的好事。

因为切网快的特性,运营商不得不对服务质量、套餐灵活性和用户体验等多维度方面进行提升。

但有时候创新的障碍并非来自技术本身,而是源于盘根错节的既有利益格局。

关于 eSIM 的推广,可能还需要一场更深刻的政策推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nano iphone 联通 esim sim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