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四小强 " 中的 Kimi、MiniMax、智谱清言均面临下滑。三季度榜单上的 " 新黑马 ",如小云雀、AQ 等,无一例外出自大厂。
对此,QuestMobile 研究总监陈燕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 " 每经记者 ")表示,大厂们正充分利用其庞大的流量、数据和场景,初创 AI 企业如何在巨头 " 缝隙 " 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是摆在它们面前的关键挑战。





" 王座 " 易主:豆包全面登顶 DeepSeek" 失血 " 加剧
三季度,DeepSeek 和豆包依旧占据通用 AI 助手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但两者位次发生逆转,且差距有拉大趋势。字节跳动的生态优势在本季度展现了强大的 " 飞轮效应 "。
◆ 数据洞察
◆ 数据解读
(1)豆包的 " 生态飞轮 ":豆包的登顶得益于字节跳动 " 通用平台 + 垂直爆款 " 策略。豆包将抖音、剪映等生态流量沉淀为自身用户,并通过主 App 的通用能力反哺各垂直场景,形成了生态循环。
(2)DeepSeek 陷入 " 孤岛困境 ":作为通用型智能问答产品,DeepSeek 缺乏强大生态场景依托的 " 孤岛困境 " 在本季度被急剧放大。
● 技术迭代迟缓:在年初出圈后,市场一直对 DeepSeek 的大版本更新(如 V4 或 R2 模型)抱有极高期待。然而,整个三季度,DeepSeek 仅进行了 V3.1、V3.2 等小版本迭代。
● 竞争者发起正面挑战:7 月新上线的 Kimi K2 模型,不仅开源,更号称在 DeepSeek 擅长的代码、数学推理任务上实现了反超。在价格上,Kimi K2 也完全对齐了 DeepSeek 的 API 价格体系。此外,MiniMax-M1 模型也展示了极低的训练成本,仅需 53 万美元,对比 DeepSeek V3 的 557 万美元优势明显。
● 多模态功能 " 踏空 ":对比其他主流 AI 助手,DeepSeek 是唯一暂不支持多模态功能的应用。当豆包、元宝等对手依托生态大玩 AI 生图、AI 视频时,DeepSeek 的纯文本形态,使其在办公、学习之外的泛娱乐场景中难以留住用户。



"AI 四小强 ":智谱、MiniMax、Kimi 集体下滑阶跃星辰策略转向
独立 AI 助手的生存空间正持续收窄。在主流 AI 智能助手应用中,豆包(月活 1.59 亿)和 DeepSeek(月活 1.46 亿)合计占据该赛道近 88.4% 的月活用户规模。 而 "AI 四小强 " 则面临艰难求生的局面。
◆ 数据解读
(1)Kimi:迫于成本压力,开启 C 端收费
Kimi 的月活下滑,与其说用户流失,不如说是其在巨额成本压力下的主动战略收缩与客群筛选。
● 高成本难以为继:Kimi 的核心竞争力是 " 长文本处理 ",但也是其最沉重的成本负担。海量的 Token 消耗导致算力成本增长。
● 从工具转向 " 智能体 ":Kimi 在三季度密集 " 亮剑 ":先是发布 Kimi K2-0905 版本,强化编程能力以吸引高价值的开发者用户;随后,又在 9 月底推出全新 Multi-Agent 产品 "OK Computer",使其能独立完成网站开发、数据分析、PPT 制作等复杂任务。
● 启动付费:伴随 "OK Computer" 上线的,是 Kimi 大胆启动的会员付费制度。
(2)智谱 AI:IPO 前曝裁员风波
● 按照之前的计划,智谱 AI 预计将于 10 月完成全部辅导工作。如果顺利,智谱 AI 将成为第一家正式启动 IPO 流程的大模型创业公司。
然而,在进入 IPO 冲刺期的同时,智谱 AI 陷入了裁员争议,有消息称,这波调整将陆续裁员近百人,其中很多都是 9 月下旬被突然通知,不少员工的期权问题也悬而未决。对此,智谱 AI 回应称,目前公司涉及产品和研发相关部门运转正常,组织调整涉及人员十余人,且有近 50 个岗位需求待招。
在这之前,包括前首席运营官张帆等高管离职。有分析称,人员震荡的背后,是智谱 AI 将 G 端(政府)与 B 端(企业)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的深层战略考量,意在高效吸纳与 B 端客户关联的潜在 G 端资源,实现能力协同。
(3)MiniMax:主攻智能体
● MiniMax 创始人闫俊杰表示,公司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增长或收入,而是加速技术迭代,其中 AI 智能体是发力重点之一。7 月 16 日,MiniMax 发布了全球首个复杂全栈网站应用高交付率智能体。知情人士透露,MiniMax 即将完成近 3 亿美元新融资,估值超 40 亿美元,并正寻求 A 股上市。
(4)阶跃 AI:三季度未上榜
● 今年 6 月,阶跃星辰对 C 端业务进行了调整,公司对产品进行收敛,重心转向终端 Agent(智能体)上。

"AI+ 场景 " 大洗牌:作业帮旗下快对 AI 月活大降 42%,"AI+ 陪伴 " 现关停潮,蚂蚁 AQ 横空出世
三季度的 "AI+ 场景 " 赛道上演大洗牌。二季度的热点赛道迅速降温,而内容智能体和 AI 医疗异军突起。
(1)"AI+ 教育 " 集体降温,或受暑期冲击
一度被视为刚需的"AI+ 教育 " 赛道,在三季度集体 " 熄火 "。
数据表现:作业帮旗下的快对 AI 在三季度月活环比下降 42.5% 至 600.7 万。字节旗下的豆包爱学月活也从 756.2 万环比下降 5.7% 至 713.2 万。
现象解读:教育辅导作为 " 刚需 " 的逻辑并未改变,三季度的集体下滑大概率源于 " 暑期效应 "。三季度恰逢学生暑假,导致搜题、批改作业等高频学习任务需求锐减,也说明了此类应用与学习场景的强绑定关系。
(2)内容智能体异军突起
数据解读:小云雀的成功关键在于它不是单纯的 " 聊天机器人 ",而是 " 干活的工具人 "。小云雀将自己定位为一款 " 内容创作智能体 ",依托于字节强大的模型能力,力争实现 " 一句话打造一个爆款 "。用户仅需输入一个主题或一句话,小云雀便能自动完成文案生成、AI 配音、素材匹配和视频剪辑的全流程,一键生成短视频,精准解决了短视频创作者在构思、制作、剪辑上的核心痛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AI+ 医疗 " 成新刚需,蚂蚁集团 AQ 横空出世
数据解读:医疗健康是比教育更具普适性的 " 刚需 " 场景。AQ 能冲上高位,因其在 AI 问诊、健康管理、报告解读等方面提供服务,迅速抓住用户痛点。这是 "AI+ 生产力 " 向生活服务领域的关键延伸。
● 生态流量的 " 闪电战 ":AQ 的迅速崛起,首先得益于蚂蚁集团不遗余力的推广。三季度,AQ 的广告登上了支付宝首页,获得了海量曝光。
● 精准切入 " 泛健康 " 刚需:AQ 能留下 464 万月活,在于其精准的产品定位—— "AI 健康助理 "。它避开了高风险、强监管的 AI 诊断领域,转而解决用户最高频的 " 信息看懂 " 痛点,如一键解读体检报告、分析药品说明书、翻译化验单等。
(4)AI 视频 / 图像与 AI 陪伴:即梦、可灵下滑,AI 陪伴产品现 " 关停潮 "
数据解读:这表明市场已越过 " 通用 AI 生图 / 视频 " 的尝鲜期,转向更垂直、更具工具属性的细分场景。
● 星绘:其爆发在于精准定位 " 专注于 AI 人像的创作工具 "。它提供 AI 分身、让照片动起来、AI 换装等功能,通过极低门槛(一句话 P 图)将生态流量转化为应用留存。
● WHEE:其定位是 " 高品质 AI 素材生成器 ",目标用户是设计师和专业创作者。其核心壁垒在于背靠美图旗下的设计创意平台站酷,为设计师提供了从 "AI 创作 " 到 " 曝光收益 " 的完整生态闭环。
AI 陪伴:三季度,MiniMax 旗下星野月活微降 1.8%,但北京暴裂果实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独响月活环比增长 159.4%,网易推出的破次元恋人月活环比增长 60.5%。尽管该赛道不乏亮眼数据,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批 AI 社交公司近期悄然关停或发布了停业通知。
现象解读:数据表明,用户需求依然强劲,但正被新模式快速分流。市场厌倦了同质化的 "AI 聊天 ",转而投向差异化路径:
● 情感创新:北京暴裂果实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独响精准抓住了 "i 人 "(内向者)的社交痛点。创始人王登科表示,产品采用类似朋友圈的 " 异步交互 ",用户发布的心情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收到 AI 的回复,这种机制被用户盛赞为创造了 " 活人感 ",目标是建立 " 长期的、积极的关系 "。
● 游戏化:网易带来了" 游戏化 " 打法,旗下产品破次元恋人更像一个 "AI 聊天应用合集 ",用户可以扮演角色,与 AI 进行 " 双人剧本杀 ",并通过 " 羁绊值 " 解锁剧情。
● 关停潮:近期,一批 "AI+ 陪伴"产品正在悄然退出市场,包括阶跃星辰 ToC 产品冒泡鸭和 Soul 旗下 AI 应用异世界回响等。小冰旗下的 X Eva 也从 9 月 17 日起关闭了充值和新用户注册渠道。
产品关停的背后有公司的主动求变。例如,阶跃星辰选择关停冒泡鸭,即是希望在新的竞争形势下重新寻找自身定位、寻觅差异化突围路径。

趋势解读:独立 App 的窗口期正在收窄生态壁垒提高
《2025 年三季度 AI 应用价值榜》表明,AI 应用市场已彻底告别 " 广撒网 " 的流量竞争,进入了 " 生态绞杀 " 与 " 场景深耕 " 的全新阶段。
● 趋势一:AI 应用从 " 能聊 " 走向 " 能干 "。QuestMobile 研究总监陈燕向每经记者表示,AI 应用的竞争核心正从模型能力转向任务闭环能力。用户不再满足于聊天,而是需要能干活的 AI。AI 应用的价值不再是 " 纯工具 ",而是必须有明确的落脚点并形成服务闭环。
● 趋势二:" 刚需 " 场景垂直深耕,新蓝海不断涌现。"AI+ 教育 " 的季节性波动和 "AI+ 医疗 " 的强势崛起,证明了 "AI+ 生产力 " 仍是核心增长极。陈燕指出,目前所有垂直领域都还没有彻底爆发,因此都存在机会。竞争的关键已不在于 " 占领 " 哪个赛道,而在于如何 " 深耕 "。AI 应用必须回到用户的视角,将技术与用户生活的真实场景深度结合。最终,能否让用户感知并真正体验到应用的核心价值,将是决定垂直应用成败的关键。
● 趋势三:生态壁垒空前提高,"AI 四小强 " 夹缝求生。三季度榜单上的 " 新黑马 " ——小云雀(字节)、AQ(蚂蚁)、ima(腾讯)——无一例外均出自大厂生态,大厂们正在充分利用其庞大的流量、数据和场景。对于 "AI 四小强 "(智谱 AI、MiniMax、Kimi 和阶跃星辰)等初创 AI 企业,如何在巨头 " 缝隙 " 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摆在面前的关键挑战。
陈燕表示,独立 App 的窗口期正在收窄。头部的互联网企业在 C 端拥有天然的 " 基因 " 优势,包括成熟的运营经验、生态积累和流量打法。而独立 AI 厂商在这方面则相对欠缺。这些独立 AI 厂商未来的机会可能更多在于 B 端的企业服务。
记者|宋欣悦
编辑|程鹏 兰素英 杜波
校对 |段炼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资料图)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