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财经 前天
锦州银行28年浮沉录:从明星“选手” 到退市“改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停牌、退市、整改……历经数年,几经波折,锦州银行事件终于落下帷幕。

近日,该行在官网刊发了一则提示公告,大致意思是经国家批准,工商银行将正式收购承接锦州银行的全部 " 家当 " ——资产、负债、业务、网点、产品、员工,统统由前者接盘。

▲图源:锦州银行公告

这意味着,从今往后,所有锦州银行的客户,将自动迁移到 " 宇宙行 ",存款、理财、贷款等均由工商银行全权负责。

从风光无限到危机丛生,再到黯然退场,锦州银行的经历令人唏嘘,也给行业敲响 " 警钟 "。

甲光向日

回踩锦州银行的历史轨迹,也曾有过一段甲光向日的光辉岁月,一度还是城商行阵营里的 " 明星 " 选手。

其成立于 1997 年,从被称为 " 山海福地 " 的辽宁锦城出发,一路把分行开到了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成为全国首家在帝都设立分支机构的地级市城商行。

2015 年— 2017 年,锦州银行开启波澜壮阔的发展生涯,凭借激进的扩张策略,其不仅在多地开枝散叶,还顺利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

其中,2015 年底赴港 " 敲锣 " 可谓高光时刻——作为东北地区第三家在港股上市的城商行,彼时的锦州银行风头无两,就连股票代码 "0416",都精心挑选了锦城的电话区号,既彰显地域特色,又将这份荣耀推向国际金融舞台。

同年,由锦州银行发起设立的省内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正式开业,标志着其向综合化经营迈出关键一步,后又于 2016 年跻身《财富》中国 500 强,引来无数同行羡慕的眼光。

业绩层面,锦州银行也当仁不让,势头猛浪。

柒财经查阅天眼查等平台,2015 年— 2017 年,锦州银行的营收从 115.18 亿元壮大至 188.06 亿元,期间复合增速约 27.8%;净利润从 49.08 亿元飙升至 90.9 亿元,期间复合增速约 36%;总资产从 3616.6 亿元膨胀到 7234.18 亿元,整整翻了一番。

▲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

而锦州银行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成功闯关港交所,首发募资近 60 亿港元后,其也梦想过回 "A"。

2016 年 4 月,锦州银行聘请东兴证券为保荐机构,拟发行不超过 19.27 亿股。不过,就在 2018 年 12 月 12 日,东兴证券突然终止了对锦州银行 A 股辅导备案。

或许,当时东兴证券的举动就已经暗示了锦州银行危机的 " 火苗 "。

失控之路

2019 年 5 月 14 日,一张印有 " 锦州银行欢迎您 " 的火车票,在沈阳站售票窗口首次发售。在一年多以前,锦州银行与当地铁路局合作,冠名了呼和浩特东—秦皇岛的 K56 次车。

▲图源:锦州银行官网

但这趟驶向春天的列车,却未能把锦州银行送往春和景明的彼岸,反而在疾驰中骤然脱轨,驶向了命运的寒冬。

2019 年,锦州银行迎来人生的 " 分水岭 ",最先感知到 " 水温 " 的是资本市场。

当年的成果展示期,锦州银行三次公告延迟发布 2018 年年报,中途会计师事务所闪辞,称在对锦州银行的审计过程中,注意到有迹象显示该行向其机构客户发放的某些贷款,实际用途与信贷合同上的不符的情况。

这些动态加深了资本市场疑虑,锦州银行的股价随即大跌,流动性紧张局面凸现。

直到 2019 年 8 月 31 日,锦州银行 2018 年年报才姗姗而来,也回答了其为何迟迟不肯 " 交卷 " 的缘由。

财报显示,2018 年,锦州银行实现营收 212.83 亿元,同比增长 13.17%,但净利润却由盈转亏,巨亏 45.38 亿元,且 " 失血 " 状态在次年延续。

巨亏主要来自 236.84 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同时锦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 2017 年的 1.04% 直线抬高到 4.99%,拨备覆盖率则从 2017 年的 268.64%" 自由落体 " 到 123.75%。

2019 年,锦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甚至激增到骇人的 7.77%。

直观的数字面前,行业一片哗然,锦州银行到底发生了什么?

问题出在时任锦州银行董事长——张伟身上。

据《财新》等多家媒体报道,在张伟执掌锦州银行的 17 年里,他一手遮天,控股多家民企,并利用手中的信贷资源,向千疮百孔的 " 病患 " 企业放贷,为该行埋下巨雷。

这里面,最 " 臭名远播 " 的当属 " 灵璧石骗局 "。

2017 年,中青旅实业及其子公司苏州静思园因 8 亿元短期贷款需求,找到了锦州银行董事长张伟。在张伟的授意下,该笔贷款用后者园内的四块灵璧石充当租赁物,通过售后回租的形式,由锦州银行旗下的锦银融租负责发放。

但贷款到期后,中青旅实业和静思园无力偿还。张伟为了堵上漏洞,只能指示锦州银行继续发放 8 亿元新贷 " 填坑 ",最终导致 16 亿元资金形成巨大风险敞口。

事后,经价格认证中心鉴定,这 4 块灵璧石的价值仅为 1120 万元,与评估价 11.06 亿元相差近百倍。

这起 " 石头 " 贷 8 亿的荒诞剧,快速击穿了锦州银行内部脆弱的风控体系,引发的冲击波更是蔓延至整个金融圈。根据后续法院判决书披露,中青旅实业及其关联方所编织的复杂找钱网络,总涉案金额高达约 83 亿元,波及全国十余家金融机构。

然而,中青旅实业仅仅是锦州银行风险链条上的一环。据该行以往公开的信息,其前十大股东中,如宝塔石化、华泰汽车、东旭集团等多家民企,都曾相继 " 爆雷 "。

这些股东自身财务状况不佳,隐患重重,它们与锦州银行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也逐步将之拖入深渊之中。

伴随窟窿越来越大,病入膏肓的锦州银行在 2023 年初宣布股票停牌,最终于 2024 年 4 月被辽宁金控以 1.38 港元 / 股要约价收购,完成私有化退市。

从其最后一份业绩报告来看,2022 年上半年,锦州银行的营收为 55.6 亿元,净利润仅剩 1.42 亿元,不良贷款率 2.87%。

▲数据来源:锦州银行财报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若仔细梳理,锦州银行的 " 倒下 " 并非无迹可寻。

2015 年,锦州银行曾在招股书中提到,给 " 前首富 " 李河君治下汉能控股的贷款规模总计为 94.61 亿元,并承认其中附有信贷风险敞口净额 27.7 亿元。

然而,2015 年 5 月,李河君在港股的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因涉嫌市场操纵、关联交易案被香港证监会查处,股价一泻千里;李河君本人更在日后频频登上 " 老赖 " 榜。

汉能薄膜出事,让原本打算 2015 年 6 月份赴港 IPO 的锦州银行不得不改变脚程,也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

另据柒财经了解,今年 8 月,在围绕华熙生物(688363.SH)的举报风波中,锦州银行一笔 10 年前的股权代持旧账也被重新翻至台前,进一步证实锦州银行长期存在的 " 犹抱琵琶半遮面 " 的 " 代持规避审查 "" 利益输送 " 等系统性乱象。

重回正轨

事实上,在锦州银行露出风险苗头后,央行和原银保监会便火速出手。

2019 年 6 月,监管部门联手地方政府,着手推动锦州银行改革重组。紧接着的 8 月,工商银行子公司工银投资、中国信达子公司信达投资、中国长城资产三大国有金融机构战略入股锦州银行,并组建新的领导班子。

2020 年 9 月 30 日,锦州银行的改革重组 " 尘埃落定 ",风险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4 年 3 月,新一轮重整启动,辽宁金控收购锦州银行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工商银行介入,彻底化解风险与全盘整合。

至此,一个全新锦州银行上线,成长步入正轨。

值得一提的是,2025 年 3 月 25 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纸公告,揭开了锦州银行原董事长张伟的犯罪和违法所得情况。

公告显示,张伟在任国有参股的锦州银行董事长、行长、党委委员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 2.448 亿元,包括用于购买锦州银行股份资金 1.8 亿元、购买价值 6480 万元房产一套。

可颇具戏剧性的是,早在五年前,也就是 2019 年 12 月 19 日,张伟便已离世。在这场致使公共财产遭遇重大损失的巨案中,张伟成了永远缺席的被告。

结语

锦州银行的故事,是一出金融版的 " 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 "。

在柒财经看来,它的意义绝不限于某一个体,而是对全行业的警醒和启示:内部控制的失守,必然导致风险的决堤。

希望它的终章,能成为所有金融机构审视自身的一面镜子。

           

联系我们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