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 前天
越早得病风险越大!关于血糖你必须知道的 3 大真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近三四十年来,全世界的血糖都在逐渐失控,中国也不例外。1980 年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为 0.67%,到了 2018~2019,成年人的患病率飙升至 11.9% [ 1 ] ,增长了近 17 倍。

而且,糖尿病对全年龄段的危险都在增加,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 2 ] 。正在读文章的亲们,我们都有必要重视血糖。

  剧透一下:分享你的血糖管理小技巧,可以参与文末抽奖活动!

要知道,除了基因、环境等客观因素,不良的饮食 & 生活习惯,也是拉近糖尿病和我们距离的一大推手。

更要命的是——提前到来的糖尿病,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全方面的健康威胁。

糖尿病确诊越早

死亡风险越高

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和健康人群相比,在 24~35 岁之间确诊 2 型糖尿病的人,死亡风险会提高近 4 倍 [ 3 ] !而且,30 岁时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平均预期寿命会减少 14 年 [ 4 ] 。

年纪轻轻就得糖尿病的人,也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有研究表明,26 岁的青年患者中,80% 在病程 15 年时已出现至少一种微血管并发症,如蛋白尿、视网膜病变等 [ 5 ] 。

另外,发病早往往意味着更严重的代谢异常。二三十岁,明明是各器官「最好用」的时候,如果这样的身体都控不住血糖,那往往意味着胰岛功能出现了大问题。

血糖管理早点做

未来生活更好过

做好血糖管理,等于给自己买了一份「养老保险」,有助于保障我们未来吃得香、活得久、活得好!

越早严格控糖收益越大,有助于降低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风险 [ 1 ] 。这对于眼睛、心脑血管、四肢来说,可都是大好事!

实际控制方式需遵医嘱,具体方法因人而异

优先摄入低 GI 食物、适量运动,是生活方式调整的两大重点。虽然食物的升糖值有一个大规律,但受到每个人身体状态、消化能力、运动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升糖可能不完全一样。

想个性化地「有效控糖」,需要对自己的血糖有准确清晰的了解。

准确监测很重要

错报漏报风险大

近年来,不用扎手指,还能全天候监测的动态血糖仪在京东等网上平台,受到了不少关注。丁医后台也总有人在问:这么一个戴在手臂上的「小圆片」,真的有用吗?能测准血糖吗?

放心,动态血糖仪用到的是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技术。有研究表明,正确使用动态血糖仪有助于管理血糖,延缓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和进展 [ 6 ] 。避免过早出现眼底问题、伤口迁延不愈等问题,降低糖尿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而且,「小圆片」动态血糖仪属于国家三类医疗器械。一般 CGM 产品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值」(MARD) 通常要控制在 10% 以下 [ 7 ] 。

不过,就像咱们减肥不能只看体重,还要看体脂率、BMI、腰围等数据一样,想更加精细化地管理血糖,还需要关注 MARD 之外的指标。

如果说 MARD 测的是整体血糖区间监测的准确性, 那 iCGM(集成式持续葡萄糖监测,Integrated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则更加全面,对准确度和安全性都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要求 iCGM 仪器必须满足 13 项性能指标。在美国,只有符合 iCGM 的动态血糖仪,才有机会与胰岛素泵进行联用,胰岛素泵可以根据患者的实时血糖监测数据,自动调整胰岛素的输注 [ 8 ] 。可见 iCGM 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要求有多高。

中国虽然没有 FDA 要求那么多,但也要求 iCGM 在准确度上至少满足 9 项性能指标,其中有 6 项是专门针对高血糖、低血糖的 [ 9 ] 。

这么多细则,确实大家看起来也比较费劲,这里我们直接划个重点——

整体区间和各个细分区间血糖值准确性高:低血糖、正常血糖、高血糖,每个细分区间都要测得准,不允许偏科。

高低血糖不误判:测得准才有参考意义。数值不对,饮食运动调节全白费。

血糖升降趋势不误判:有效预判血糖变化,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适用人群广泛,儿童也适用:儿童的血糖波动规律和成人不同,必须保证儿童也能测得准且安全使用

佩戴期间准确性持续在线: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都要准。

要求这么严苛,怕的就是仪器错报漏报。为了更好达成不错报不漏报的 KPI,有些动态血糖仪会更进一步,在严重低血糖、低血糖、严重高血糖区间都设置阈值进行报警监测,以保证设备在关键时刻的报警精准可靠。

* 对普通健康人来说,餐后 2 小时血糖 ≥ 7.8 mmol/L 是糖代谢异常的一个标志

要知道,漏报、错报可不是什么小差错。先不说莫名其妙弹提示会引发焦虑,让人睡不好。极端情况下,错报可是会要命的!

打个比方,要是血糖总被报高、我们用药控制,就可能会导致血糖过低,造成危险。要是赶上人在户外,或者正在开车,那真不是闹着玩儿的。

漏报的风险也不可小觑。若漏报低血糖,可能让患者在熟睡状态下陷入昏迷,因察觉不到异常而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导致脑损伤甚至死亡。

虽然 99% 和 90% 的报准率看起来都很高,但具体到低血糖等极端事件时,每监测 100 次漏 1 次和每 10 次就漏 1 次之间,相差 10 倍,可能就是患者及整个家庭的生死一线。

所以动态血糖仪一定要严选,高低血糖不错报不漏报,太重要了。

特别提醒,更新频率也很关键。监测数据更新频率越快,例如能做到实时捕捉每 1 分钟的糖值变化,更有利于提早干预,精准控糖。

如果遇到极端情况,每 1 分钟更新的动态血糖仪会为我们争取救命时间。例如,突发低血糖时,每 1 分钟更新读数的设备能更早报警,几分钟的差距,可能就是「安全补救」与「严重后果」的分界线。

此外,动态是否选用亲肤材质的敷贴粘合剂也很重要,如不含 IBOA / MBPA 致敏成分,不但提升佩戴舒适度,也避免因为过敏而不得不提早摘下传感器而产生的经济损失,更保证数据完整性。

那么,什么人群适合用 iCGM 进行精细化的动态血糖管理呢?

首先,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对 iCGM 动态血糖仪已经有所了解了。处于特殊时期的糖尿病患者,例如孕妇、儿童、围手术期等人群,血糖管理的精准性一定不能放松,iCGM 会是得力帮手。

此外,刚确诊 2 型糖尿病,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尽早佩戴 iCGM 动态血糖仪,以便精准了解血糖在各个区间的变化,辅助医生调整用药方案或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从而控好血糖 [ 10 ] 。

特别提醒,服用口服药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以为自己还没有开始使用胰岛素,就认为自己只是轻症,而慢慢放松甚至忽视血糖监测。但事实上,2 型糖友的并发症种类与严重程度,不会因为治疗方式是否是注射胰岛素而减少和减轻,持续精准的血糖监测对所有糖尿病人都至关重要,切不可掉以轻心。

毕竟一些并发症在初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如果没有及时干预,等到眼睛看不清楚、心血管和四肢出问题的时候再亡羊补牢,可能就晚了。

胰岛素抵抗及糖前人群也可以尝试使用 iCGM 动态血糖仪,帮助自己抓住糖尿病管理的「黄金期」。要知道,如果发现早、管理得好,可以延迟甚至逆转 2 型糖尿病的发生 [ 11 ] 。

当然,随着糖尿病的年轻化,对自己健康关注度高的各位读者,如重视体重管理的各位,越早关注血糖监测,科学控糖,都是越早受益的。

总之,高准确性的 iCGM 动态血糖仪,加配每 1 分钟数据更新功能,实现高低血糖不漏报、不错报,能帮助糖友实现每分钟的倍感安心。有了 iCGM 的实时监测,大家可以了解不同食物、运动、药物对自身的影响,主动控糖,事半功倍,从而有效延缓并发症等的发生。

关于动态血糖仪这一块,知识点的确比较多。咱们再划一下重点:

留言互动

关于血糖管理

你有什么独特的体验或者烦恼?

快来评论区留言互动吧!

留言点赞前 4 名

赠送价值 200+ 元 的碳烤炉 / 奶锅

额外随机抽取 6 位

送出暖手充电宝 or  

丁香自研吉零低 GI 零食礼包

(无糖燕麦黄油蛋卷 + 无糖全麦奶芙沙琪玛)

中奖名单于   2025 年 11 月 5 日公布在评论区

届时直接评论回复您的联系方式

记得来看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详解更多血糖管理干货  

本文审核专家

樊琳琳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 1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 2024 版 ) [ J ]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17 ( 1 ) : 16-139.

[ 2 ] 李赞 , 刘喜洋 , 贺卓佳 , 等 . 1999-2019 年中国糖尿病疾病负担的调查研究 [ J ] .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4,49 ( 7 ) : 776-782.

[ 3 ] Beryl Lin, Ruth L Coleman, Fiona Bragg, Ernesto Maddaloni, Rury R Holman, Amanda I Adler. Younger-onset compared with later-onset type 2 diabetes: an analysis of the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 UKPDS ) with up to 30 years of follow-up ( UKPDS 92 ) [ J ]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2024,Vol.12 ( No.12 ) :904-914.

[ 4 ] 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 Life expectanc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ages at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23 million person-years of observation [ J ] .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2023,Vol.11 ( No.10 ) :731-742.

[ 5 ] Early-onset type 2 diabetes: no time for defeatismThe Lancet,The Lancet, Volume 405, Issue 10497, 2255

[ 6 ] MILLER, KEIXEE M, BECK, ROY W et al. Evidence of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frequency of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and hemoglobin A1c levels in T1D exchange clinic registry participants. [ J ] .Diabetes Care.2013,Vol.36 ( No.7 ) :2009-2014.

[ 7 ] 《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4》专家组 . 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4 [ J ] .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44 ( 6 ) : 430-445.

https://www.ecfr.gov/current/title-21/chapter-I/subchapter-H/part-862/subpart-B/section-862.1355

[ 8 ] 《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3 年修订版)》https://www.ydcmdei.org.cn/article/151

[ 9 ] Jancev, M., Vissers, T.A.C.M., Visseren, F.L.J. et al.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abetologia 67, 798 – 810 ( 2024 ) . https://doi.org/10.1007/s00125-024-06107-6

[ 10 ] Jie He, Natural Chu, Heng Wan, et al. Use of technology in prediabetes and precision prevention [ J ] .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2025,Vol.16 ( No.7 ) :1217-1231.

[ 11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 版) [ J ]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15 ( 6 ) : 484-494.

策划制作

策划:黛黛   |     监制:Feidi

插图:丁香设计团队 & 品牌官方   

封面图来源:丁香设计团队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丁香医生设为星标哦~

  点击「阅读原文」,详解更多血糖管理干货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糖尿病 准确 葡萄糖 养老保险 规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