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30 日,长春一汽 - 大众工厂的生产线迎来了一次特殊时刻。一辆银灰色的一汽奥迪 A5L 领航版缓缓驶下装配线,这是这家合资企业生产的第 3000 万辆整车。这个数字意味着企业自身的突破,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三十年来的变迁。从 1988 年成立至今,一汽 - 大众用 34 年时间完成这一里程碑,成为中国首家产销突破 3000 万辆的乘用车企业。

合资模式的现实样本
一汽 - 大众的故事始于 1988 年。当时,中国刚刚打开市场大门,汽车产业几乎空白。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与一汽集团的合资,成为中德技术合作的起点。最初的生产基地设在长春,生产的第一批车型是捷达。这种合作模式在当时极为特殊——外资提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方负责本地化生产与市场开拓。
34 年间,这家合资企业经历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期。从最初的年产几万辆,到如今每年产销超百万辆,其发展轨迹与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紧密相连。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汽车总产量已突破 3000 万辆,而一汽 - 大众一家企业的成绩就占到了这一总量的 1%。这种规模效应的背后,是稳定的供应链、成熟的管理体系,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致辞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致辞
3000万辆背后的参与者
在长春基地的下线仪式上,现场聚集了政府官员、行业代表和企业员工。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以及来自工信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负责人均到场祝贺。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高管则通过视频连线表达支持。
这种高规格的参与并非偶然。一汽 - 大众的成就不仅关乎企业自身,更被视为中国制造业开放合作的缩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在致辞中提到,3000 万辆的成绩证明了开放合作对产业进步的重要性。而中国一汽董事长邱现东则强调,这一成绩体现了中国市场对国际化合作的信任。

中国一汽党委书记、董事长邱现东致辞
活动现场还特别表彰了企业历任管理者和员工。从第一任总经理林敢为到现任总经理陈彬,每位管理者的名字都被记录在册。这些人的经历勾勒出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早期的合资探索、中期的产品扩张、近年的电动化转型。

中国一汽原副总经理、一汽 - 大众第一任总经理林敢为致辞
产品与技术的迭代逻辑
从技术角度看,一汽 - 大众的产品线始终围绕市场需求调整。1988 年的捷达是燃油车时代的代表,2000 年代后,奥迪 A6L、速腾等车型填补了高端和家用市场的空白。如今,企业正在加速电动化转型。根据官方规划,未来五年将推出近 30 款新车型,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这种转型并非盲目跟风。早在 2019 年,一汽 - 大众就在长春建成了新能源车专用工厂,投资超百亿元。当前,其电动化产品已覆盖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以奥迪 e-tron 系列为例,这款车型在 2024 年的销量同比增长了 40%。
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采取 " 两国九地 " 布局,即在中国和德国设立九大研发中心。每年近百亿元的研发投入,确保其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的竞争力。例如,2024 年推出的 ID.4 系列车型,搭载了本土研发的电池管理系统,续航里程提升至 600 公里以上。

政府及股东领导为一汽 - 大众历任总经理及第一财务副总经理代表、中外方模范员工代表颁发专属纪念奖杯
客户与市场的双向选择
3000 万辆的成绩,最终归结为客户的选择。在仪式现场,30 位车主代表被授予 "3000 万辆客户勋章 "。这些人的购车经历跨越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 1990 年代购买捷达出租车的个体户,也有 2020 年后选择新能源车的年轻家庭。
企业为此开展了 "3000 万客户感恩季 " 活动,累计送出 93 台新车的免费使用权。在仪式当天,6 位老车主现场置换新车,另有车主获得一台奥迪 A5L 作为惊喜礼物。这种互动方式并非简单的营销行为,而是对长期客户的一种回馈。
值得注意的是,一汽 - 大众的客户群体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其主力消费人群是 30-50 岁的中产阶层,如今,25-35 岁的年轻消费者占比已超 35%。这部分人群更关注智能化配置和个性化服务。为此,企业推出了 " 车联网 + 远程控制 " 的组合功能,并在部分车型上提供定制化内饰选项。

从本土到全球的路径
站在 3000 万辆的起点,一汽 - 大众提出了新的目标:成为 "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标杆 "。这一愿景包含三个核心方向——产品多元化、技术本地化、市场国际化。
在产品规划上,企业坚持 " 油电混共进 " 的策略。这意味着燃油车仍会保留,但新能源车将成为增长主力。未来五年,新能源车型数量将超过燃油车。此外,企业还将推出更多跨界车型,以适应城市出行需求。

技术层面,企业计划加大研发投入。2025 年的预算已增加至 110 亿元,重点方向包括自动驾驶系统和车载软件开发。目前,其 L2 级自动驾驶技术已实现量产,L4 级测试车辆正在上海、广州等地路测。
国际化方面,企业正在实施 "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 的三步计划。第一步是将部分车型出口至东南亚、中东市场;第二步是在当地建立合资工厂;第三步是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例如,2024 年,一汽 - 大众与德国大众合作,在泰国建成了新能源车组装厂。

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一汽 - 大众总经理陈彬致辞
结语:合资模式的再定义
从 1988 年到 2025 年,一汽 - 大众的故事是中国汽车产业开放史的缩影。它证明了合资模式在特定阶段的价值,也揭示了本土化创新的必要性。3000 万辆的成绩不是终点,而是新挑战的起点。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下,这家企业能否延续辉煌,取决于其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技术迭代的速度。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一汽 - 大众的存在意味着更多选择。从一辆捷达到一辆电动 SUV,从单一车型到丰富的产品矩阵,这家企业用 34 年时间完成了从 " 代工 " 到 " 自主 " 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中国制造业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迈进的微观体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