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持续热销、常年断货的现象级爆款,为何突然主动降价?
10 月 8 日,大疆官网提前公布的 " 双十一 " 促销信息,如一颗石子投入湖面,在数码圈激起千层浪,而这场风波的核心,正是堪称 " 手持云台相机天花板 " 的 Osmo Pocket 3。此次降价力度堪称猛烈:标准版从 3499 元直降至 2799 元,下调 700 元;全能套装版从 4499 元降至 3599 元,降幅达 900 元,其他多款机型也同步降价,最高降幅超 20%。

降价消息一出,瞬间引发已购消费者的不满浪潮。不少赶在国庆出游前下单的用户直呼被 " 背刺 ",有用户吐槽 " 节前刚入手用来拍旅行 vlog,假期结束就降价,感觉亏大了 "。线上用户尚可凭借 "7 天价保 +30 天无理由退货 " 政策尝试退款,而线下门店购买且已激活产品的用户,却面临退差价无门、退货困难的窘境,维权话题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百万次浏览量背后是用户的普遍质疑。对此,大疆仅回应称,这是 " 双十一常规促销安排 ",并表示会优化服务机制,却未能平息争议。
但反常的是,这款引发降价风波的产品,绝非滞销清仓的 " 尾货 ",而是实打实的行业爆款。
自 2023 年 10 月发布以来,Pocket3 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便上市近两年,今年年中仍深陷严重缺货困境。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 年全年销量突破 500 万台,营收接近 200 亿元,截至今年 8 月底,总销量已冲破 1000 万台,仅凭单款产品就创下了远超多数上市公司的业绩——市值千亿的影石创新,去年全年营收仅 50 亿元,相当于 Pocket3 一款产品的营收就能 " 碾压 "4 个影石。
爆款产品对公司业绩的拉动效果也很明显,随着大疆 Osmo360 全景相机的热卖,今年其手持类产品营收预期将超 500 亿元,叠加无人机等业务,总营收规模预计在 850 亿 -900 亿元区间。
一款爆款为何主动 " 自降身价 "?事实上,大疆的防守姿态背后,是荣耀、OV、小米等手机大厂的强势入局,是专业对手的围追堵截,更是影像行业话语权的重新洗牌。这场围绕 " 口袋影像 " 的三国杀,才刚刚拉开序幕。
超级爆款 pocket3,反常打出防守牌
从经销商眼里 " 贵到没人买 " 的冷门玩具,到年销 500 万台、长期卖断货的现象级神器,大疆 Pocket 系列用三代迭代完成了一场教科书级的 " 从 0 到 1" 突围。
这款巴掌大的云台相机,仔细来看,自诞生起就手握三重 " 护城河 ":报道显示,技术上,自研定制玻璃镜片马达破解 " 一英寸传感器 + 长时间录像 " 的散热与驱动死局,硬生生把 " 看似简单的小玩意 " 做成了跨影像、算法、AI 的机器人级项目。供应链上,锁定索尼一英寸 CMOS 产能,即便索尼自用优先,仍能凭借长期合作拿到核心配额。而市场上,从初代瞄准专业内容生产者,到二代用 20mm 焦段拓圈 Vlogger,再到三代靠 "1 英寸大底 + 美颜滤镜 " 收割女性用户,完成全人群覆盖。更狠的是,它敢把定价抬到 3000+ ——堪比主流旗舰手机,却依旧卖爆,这不仅砸出了一个潜力惊人的细分赛道,更直接宣告:Pocket3 就是这个市场的绝对霸主。

图 / 小红书
但反常的戏码来了:上市不足 2 年、正值巅峰期的 Pocket3,为何突然收起 " 进攻獠牙 ",摆出防守姿态?
这绝非应对竞品扎堆的被动之举,而是大疆延续自无人机时代的 " 卡位杀招 " ——用定价筑墙,让跟风者连入场资格都摸不到。就像当年精灵 3 的操作:集齐飞控、云台、图传等全技术模块后,先以 1300 美元定价碾压竞品 Solo 的 1700 美元套装,再迅速下放价格至 500 美元促销,直接把对手逼到 " 降价亏毛利、加价卖不动 " 的绝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如今 Pocket3 的 " 防守 ",正是这套逻辑的复刻:在自身技术壁垒和规模效应下,用 3000+ 价位锚定用户心智,提前封死竞品的定价空间。
毕竟,这个赛道早已硝烟四起,却没人能撼动 Pocket3 的根基。报道显示,影石曾砸数千万研发对标产品,结果栽在模块化散热难题上,项目直接被砍。各大手机厂商携开源算法和人才外溢优势下场,却发现想要追赶并不容易—— Pocket3 已在焦段、性能、人群、价格上完成 " 锁死布局 "。想做差异化?焦段从 28mm 到 20mm 的优化、美颜功能的精准踩点,已经把用户需求挖透。想拼性价比?大疆自研马达的规模化生产、索尼 CMOS 的长期供货价,让竞品同等品质下可能陷入无利可图的境地;想抢用户?当 " 手持云台相机 =Pocket3" 的认知深入人心,用户凭什么放着霸主不买,选一个 " 仿品 "?
说白了,Pocket3 的 " 防守 ",本质上是一种 " 以守为攻 "。它不是怕竞争,而是用定价和全维度壁垒,提前阻击所有竞争的可能——让对手要么亏着钱陪跑,要么干脆不敢下场。
手机大厂入局,争夺影像话语权
当 OPPO、vivo 相继抛出 " 组建百人团队,明年发布对标产品 " 的消息,这场原本只围绕影像设备厂之间的小圈子博弈,瞬间被拖入手机大厂的角斗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没人相信这只是单纯的 " 看好细分市场 " ——毕竟,若只是想分一杯羹,似乎不必如此重视。真正让手机巨头们坐不住的,或许是大疆 Pocket3 的爆火,悄悄撬走了手机产业最核心的 " 影像话语权 "。
在 AI 功能陷入 " 你有我有全都有 " 的同质化泥潭后,影像早已成为手机厂商的生死线。在影视飓风的测评中,tim 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 "iPhone17 最大的护城河就是影像 ",小米 17 更是把影像升级当成换机理由的核心牌,与莱卡绑定,通过专业级影像品牌来实现降维打击,生怕慢一步就被用户抛弃。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现在的手机市场,影像好坏直接决定销量高低,谁丢了影像话语权,几乎就意味着竞争力的丧失。而 Pocket3 的爆火,恰恰在手机的 " 本命领域 " 撕开了一道口子——它用 " 巴掌大的体积 + 超越手机的录像体验 ",让用户发现 " 拍 Vlog、记录生活,手机未必是最优解 "。
更致命的是,这款 " 搅局者 " 的销量已经达到了足以让手机大厂警惕的量级:年销 500 万台,这相当于一个主流手机品牌非主打机型的全年销量。在消费电子史上,还从未有过一款细分影像设备,能做到既 " 高价(3000+)" 又 " 高销量 ",更能直接分流手机的核心用户——从专业创作者到普通用户,再到爱美的女性用户,这些原本都是手机影像的核心目标人群,如今正在被 Pocket3 悄悄 " 挖墙脚 "。
回溯历史就会发现,手机改变用户影像的同时,在细分领域,影像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进化:从 GoPro 的极限运动记录,到影石的全景拍摄,再到大疆 Pocket3 的 " 随时随地高清防抖 ",人们要的不再是 " 勉强能用 ",而是 " 随手能出大片 "。而人人租等租赁平台的数据更印证了这一趋势:新时代影像设备的渗透率正在加速飙升,根据十一的数据,如 pocket3 等设备早早几周,就被预定完,同时,在类似于演唱会等场景,这样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换句话说,越来越多人愿意为 " 更好的记录体验 " 买单,而非死守着手机不放。

图 / 江南晚报,pocket3 租赁市场火爆
总结来看,也许这才是手机大厂急着入局的根本原因:不是怕 Pocket3 抢占了多少市场份额,而是怕用户彻底改变 " 影像 = 手机 " 的固有认知。一旦用户觉得 " 拍视频用 Pocket,打电话用手机 ",手机厂商花大价钱堆起来的影像参数、联名镜头,都将沦为 " 无用功 "。
所以,这场入局看似是争夺细分市场,实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 " 影像话语权保卫战 " ——手机大厂必须下场,哪怕暂时做不出差异化,也要先把 " 防线 " 筑牢,绝不能让大疆独自垄断用户的影像心智。
Pocket 启示录:谁将执下一代影像牛耳?
从年销 500 万到撬走手机影像话语权,大疆 Pocket3 的横空出世,不仅砸出了一个全新赛道,更抛出了一个直击行业本质的灵魂拷问:手机影像,真的是移动记录的终极形态?当 OV、荣耀重兵压境,这场围绕 " 下一代影像 " 的争夺战,早已跳出 " 单品竞争 " 的范畴,演变成供应链、设计逻辑、用户心智的全方位重构。而谁能最终执牛耳,答案或许藏在 Pocket3 的成功密码里,更写在各方的博弈中。
首先被重塑的,是供应链的 " 生死法则 "。Pocket3 的爆火,本质是一场 " 核心部件自主掌控 " 的胜利:自研玻璃镜片马达破解行业死局,独家锁定索尼一英寸 CMOS 产能构筑壁垒,甚至连马达技术突破都依赖内部核心团队的攻坚。这给所有玩家上了一课:下一代影像的竞争,不是 " 组装参数 " 的比拼,而是 " 卡脖子部件自研 + 独家供应 " 的博弈。供应链的 " 自主化 + 独家化 ",已成下一代影像玩家的入场券,没有这张票,再庞大的资金也只是 " 陪跑的炮灰 "。
其次,是产品设计逻辑的 " 范式转移 "。过去行业信奉 " 产品适配市场 ",但大疆用 Pocket 系列证明了另一条野路子:" 产品的好用程度,决定市场的大小 "。从初代瞄准专业创作者,到三代用 " 美颜 + 打底 " 收获女性用户,Pocket 的每一次迭代,都不是被动迎合需求,而是主动创造需求。而 Pocket 的启示在于,下一代影像产品,必须跳出 " 参数内卷 ",用 " 场景化解决方案 " 击中用户痛点——毕竟,没人会为 " 堆料 " 买单,但会为 " 随手出大片 " 疯狂。

图 / 抖音大疆 pocket3 相关话题火爆出圈
更关键的,是用户心智的 " 认知颠覆 "。在 Pocket3 之前," 移动影像 = 手机 " 的认知早已根深蒂固;但如今,租赁平台 " 国庆前几周就被抢空 " 的数据,演唱会现场随处可见的 Pocket 身影,都在诉说一个新趋势:用户正在分化—— " 日常扫码用手机,专业记录用专用设备 "。这种认知转变,才是下一代影像竞争的核心战场。
而这场博弈的终局,绝不会是 " 一家独大 "。大疆凭借技术壁垒、供应链掌控力和用户心智优势,仍将是下一代影像的 " 领跑者 " ——它的降价策略早已说明,不仅要守住当下,更要提前卡位后来者的上升通道;OV、荣耀等手机大厂,手握资金、渠道和海量用户,大概率能靠 " 性价比 + 生态协同 " 分走一杯羹,但想超越大疆,必须放弃 " 抄作业 ",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破局点。
说到底,Pocket3 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 " 技术自研 + 用户洞察 + 供应链掌控 " 的必然结果。下一代影像的牛耳,不会轻易易主,但这场 " 三国杀 " 的戏码才刚刚上演——大疆继续狂奔,手机大厂磨刀霍霍,专业厂商绝地求生,最终谁能笑到最后,取决于谁能真正读懂 " 用户需要的不是更好的品牌,而是更好的记录体验 " 这一核心启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