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北方网讯:天蓝澄澄,白云团团,绵延不断的石头矮墙分布在山路两旁。茂林掩映中,一块 " 西井峪村 " 牌坊提醒来客,这里就是 " 石头村 " 了。
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的西井峪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周姓家族所建。因四面环山,形状宛如井中,而得名 " 西井峪 "。而鲜明的建筑风格,又给这个古村落赋予了更出名的外号 " 石头村 "。全村三分之二以上的建筑由石英岩、页岩垒砌而成,墙面多为砖、石混作,采用当地特色片石,既有艺术美感,又蕴藏历史氛围感。
2015 年以来,渔阳镇确定了以石头元素为基调的建筑风格,对传统农家院进行深度改造,并成立西井峪村民宿合作社,打造民宿产品 " 优选农舍 ",向高端民宿方向提升。与传统农家乐相比,房间数量更少,住宿、服务质量更高的新型高端民宿,给村民带来的收入大大增加。村里的民宿产业布局逐渐趋向多元化,涌现出不少精品民宿。

西井峪村的石头墙。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
1992 年出生的周云龙是土生土长的西井峪村人,家族五代人都生活在 " 石头村 "。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后,他回到村里创业,成为 " 两棵银杏树老宅庭院民宿 " 的负责人。
" 有一年过年回村的时候,我觉得新的运营思维对村子发展有帮助,就想在这方面出些力。" 周云龙笑着说," 本来我学的专业是物流,这两年从头开始学给村民做房屋改造,改造‘优选农舍’,帮着运营采购,策划文旅节庆活动。这些年能够感到村子的变化,街面更干净了,人们更有干劲了,老村子有了新的活力。"

西井峪村南面的府君山。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
周云龙的父亲周志华,是西井峪村 " 石头垒砌技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6 岁的他皮肤黝黑,身板干练,脸上有着刀刻一般的风霜和坚毅。" 算起来,我是第三代传承人。" 周志华说," 当年镇里干部带着乡建团队来的时候,我还给他们提了很多让石头村‘活’起来的建议 "。
" 石头垒砌要越平整才能越好看,这是细活;垒得一高一低的,那是糙活。细活还是糙活,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周志华拿起屋子角落里的一块石料说。他在民宿庭院的两棵银杏树旁边,用石头造了一个烧烤炉子和一口井。为了造出炉墙、环形石凳、石井的弯曲弧度,周志华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全靠细心的丈量和耐心的敲磨。

周志华自己设计砌造的石井。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
" 这活儿累人,砸到手是很正常的事。" 他笑着说," 有时候你瞅着不危险,但是锤花崩在腿上就留下印子。" 周志华挽起裤脚,只见到密密麻麻的伤疤,少说也有上百个印子,刻在他黝黑细瘦的小腿处。

天津市蓟州区西井峪村 " 石头垒砌技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华。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

西井峪村内的石头墙。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
从天然的 " 石头村 " 变成具有艺术美感的 " 人文村 ",周志华、周云龙父子两代人的故事,正是 " 石头村 " 这些年来发展变化的缩影。

游客游览 " 西磨道 "。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

西井峪村 " 西磨道 " 的石路。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
祖籍河北的石女士是西井峪村的 " 新村民 ",在村里经营着一家面包店。" 我在这个村里开店已经有些年头了,我觉得石头建的村子特别有意思,历史感很强,我很喜欢这种氛围。" 石女士说," 面包店保留了原有的老屋子厢房的结构,‘修旧如旧’,石头墙体也全部保存下来,没有用钢筋去破坏整体的美感。"

西井峪村 " 穿云洞 " 边的石崖。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
西井峪村至今还保存了好几栋超过百年的老房子。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新的发展之间,西井峪村的村民们一步步探索着如何实现古老石头村的华丽转身。

" 两棵银杏树老宅庭院民宿 " 内的石头设计。新华社记者 曾晋 摄
周云龙经营的民宿也是一所老房子," 这个屋子就是老太爷的宅子,是我长大的地方,我想留下这个‘三合院’的结构 "。接近黄昏的时候,空气中氤氲着金色光辉,山间的石头村只有蝉鸣声声回响,自然风光与人文美学在这里融为一体。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在时光与历史传承之间,传统村落悄然间谱写着新的故事。(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