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铅笔道 阿欣
10 月下旬,中国证监会批准了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注册申请。随着这家成立仅五年的企业登陆科创板,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首家国产 GPU 公司。
对 59 岁的创始人张建中来说,这一刻距离他离开英伟达、从零创立摩尔线程不过五年。2019 年芯片断供危机爆发时,他亲眼看到中国 AI 算力几乎全依赖进口——那场冲击,促使这位在英伟达任职 15 年的前全球副总裁下定决心回国创业。
2020 年 6 月,他在北京成立摩尔线程。靠着多年积累的人脉,他在短短 30 天内组建起一支来自英伟达、AMD、英特尔的工程师团队。几乎同年,摩尔线程便以百日两轮融资、估值超 10 亿美元的速度成为 " 独角兽 ";一年后,团队又推出中国首颗全功能 GPU 芯片,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
摩尔线程的使命,是让中国拥有自主可控的高性能 GPU 芯片——为人工智能时代提供算力 " 发动机 "。
01
摩尔线程的创始人张建中今年 59 岁,出生于江苏南京,自小对电子和物理充满兴趣。张建中本科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在原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在戴尔、惠普等国际 IT 公司任职。
2005 年,他加入英伟达,从中国区总经理一路升至全球副总裁。15 年间,他推动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从不到 50% 提升至 80%,成为公司在华最具影响力的高管之一。那时的他年薪百万美元,事业稳固、前景清晰。
转折出现在 2019 年。芯片断供危机让张建中深刻意识到,中国的 AI 算力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GPU 不仅是图形处理器,更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动机。" 他后来回忆说。彼时的中国,在全功能 GPU 领域仍是一片空白。
2020 年,张建中决定离开英伟达,放弃高薪与头衔,顶着家人的反对和业界 " 叛徒 " 的质疑,拿出全部积蓄创办摩尔线程。
2020 年 6 月,摩尔线程在北京悄然成立,一场 " 闪电战 " 就此打响。
2020 年 6 月,公司在北京成立。他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仅用 30 天便组建起一支来自英伟达、AMD、英特尔等巨头的工程师团队。创业初期条件艰苦——研发和行政人员共用狭小办公室,但团队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
摩尔线程的成长速度惊人。成立不到 100 天,公司便完成两轮融资,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快跻身 " 独角兽 " 行列的企业之一。
2021 年 11 月,公司推出中国首颗真正意义上的全功能 GPU 芯片,打破了长期的技术垄断。
2022 年 3 月,摩尔线程发布自主研发的 MUSA 统一系统架构;同年 11 月,推出 " 国产游戏第一卡 " —— MTT S80,实现消费级 GPU 从 0 到 1 的突破。
高光背后,是生死考验。
2023 年 10 月 17 日,美国商务部将摩尔线程列入实体清单,禁止台积电代工。芯片量产被迫中止,公司一度陷入危局。
创始人张建中在内部信中写道:" 中国 GPU 没有至暗时刻,只有星辰大海。" 随后,他砍掉非核心业务,将资源集中于图形渲染和 AI 算力,并迅速对接国内代工厂,在封锁中重建供应链。
危机中显现出的底气,来自公司自研的 MUSA 架构。该架构兼容主流平台,可实现 CUDA 项目快速迁移,帮助摩尔线程稳住上千家生态合作伙伴。
此后,公司重新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2023 年 9 月,推出新一代 GPU" 曲院 ",并发布 " 夸娥 " 智算集群,可支持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后升级至万卡规模,成为国内首个以国产 GPU 为底座的大型算力系统。
到 2024 年,摩尔线程营收较 2022 年增长逾 200%。同年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估值 255 亿元。至 2024 年底,摩尔线程完成 52.25 亿元 Pre-IPO 轮融资。其股东阵容包括深创投、腾讯、字节跳动、红杉中国、五源资本、GGV 纪源资本、招商局创投、前海母基金及联想创投等 60 余家机构。
从简陋办公室到国产 GPU 第一股,摩尔线程用五年完成了跨越。而当年从英伟达离开的张建中,最终造出了一支足以撬动行业格局的 " 中国杠杆。
02
要理解摩尔线程,首先要看清它的主业—— GPU 芯片的研发与设计。
公司采用 "Fabless"(无工厂)模式,只负责核心的研发和销售,而将晶圆制造与封装测试外包给专业代工厂。这与苹果设计芯片、台积电代工的分工模式类似。
摩尔线程的产品覆盖从云端到终端的广泛场景,主要包括四类:
桌面级图形加速产品(MTT S80/S70):面向个人电脑与游戏玩家,是少数敢在京东等电商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的国产显卡。
专业图形加速产品(MTT S3000):面向设计、工程、影视后期等专业领域,用于工业设计、视频编辑及 " 数字孪生 " 等应用。
智能 SoC 产品(如 " 长江 "SoC):将 GPU、CPU 与 NPU 整合在一颗芯片上,为 AI PC、智能座舱及机器人提供算力。
AI 智算产品(S4000/S5000 智算卡与 " 夸娥 "KUAE 集群):当前公司最核心的增长引擎。
在 AI 业务中,摩尔线程卖的不仅是 " 智算卡 "(相当于 AI 模型的 " 发电机 "),更是整套 " 智算中心 " 系统。其 " 夸娥 " 集群是一种软硬件一体化的算力平台,企业购买后即可快速部署大模型训练环境。
从收入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转型轨迹:
2022 年,公司主要依赖桌面级显卡,占营收 71.44%;2023 年,专业图形加速产品上升为主力,占比 76.33%;到 2024 年,"AI 智算 " 业务占比达 77.63%。2025 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升至 94.85%,其中 " 集群 " 产品 alone 贡献了 79.12%。
摩尔线程正从一家面向零售市场的显卡厂商,转型为服务企业、政府与云计算公司的 AI 算力基础设施供应商。它所解决的,正是当下 AI 产业最稀缺的资源——算力,尤其是长期受制于国外的高端 GPU 算力。
财务数据显示,摩尔线程 2022 至 2024 年及 2025 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 4608.83 万元、1.24 亿元、4.38 亿元和 7.02 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为 -18.40 亿元、-16.73 亿元、-14.92 亿元和 -2.71 亿元,亏损超过 50 亿元。
03
全球市场上,英伟达和 AMD 几乎掌握了全部高端份额。但 2023 年 10 月起,美国进一步收紧出口管制,将摩尔线程等中国 AI 芯片公司列入 " 实体清单 ",禁止台积电代工并限制英伟达 H800、A800 等高端芯片出口中国。
制裁带来冲击,也制造了机会。
一方面,中国与全球顶尖 GPU 技术体系被迫 " 脱钩 ";另一方面,一个规模庞大的国产替代市场由此被打开。
这也是近几年中国 GPU 赛道涌现众多玩家的原因——从寒武纪、海光信息、景嘉微等上市公司,到壁仞、沐曦、燧原等新兴独角兽,竞争正在加速升温。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 GPU 市场规模将从 2024 年的 1,638 亿元增长至 2029 年的 1.36 万亿元,五年增长近十倍;其中 AI 智算 GPU 市场的年复合增速高达 56.7%。
这场由大模型引爆的 " 算力革命 ",让国产 GPU 不再只是 " 替代品 "。全球对 AI 计算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也为本土厂商打开五个主要增长空间:
1. 智算需求爆发。
AI 大模型训练需要庞大的算力。中国 AI 智算 GPU 市场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997 亿元增长至 2029 年的 10,333 亿元,其中数据中心相关产品增速最快,五年增长近十倍。
2. AI 从云端走向边缘。
出于隐私、安全和成本考虑,AI 计算正在下沉至个人终端与边缘设备。AI PC 和本地工业计算将成为新增市场,到 2029 年," 其他 AI 智算产品 "(含边缘与云计算)的规模预计达 3,694 亿元。
3. AI 进入物理世界。
GPU 正为智能汽车和机器人提供核心算力。无论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还是 " 具身智能 " 机器人,都需要 GPU 支撑实时感知与决策。
4. AI 加速科学发现。
AI4S(AI for Science)正成为 GPU 的新蓝海,从分子模拟到新药研发、材料设计,GPU 正在成为科研基础设施。
5. AI 与图形融合。
AI 技术正在重塑图形渲染,而数字孪生等图形技术也反哺 AI 训练。AI 与视觉计算的边界正在模糊,催生新的应用场景。
但这场竞赛远非短跑。GPU 产业是技术、资本与生态的长线博弈——赢家通吃,输家出局。对摩尔线程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是一场关乎中国 AI 算力自主权的持久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