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前天
这不是黑历史,而是我们的来时路!中国的武器研发都绕了哪些弯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巨厚!挪威北极科考队户外都在穿的摇粒绒外套,柔软轻盈,超保暖!点击下图购买

大伙儿都知道现在的国产新武器已经开始井喷式发展了,但是你知道咱们武器研发还有哪些曾经走过的弯路吗?

要说绕弯路,在军迷圈中,最有名的莫过于 80 式冲锋手枪了,它的研制工作始于 1970 年,在那个时代,世界强国普遍装备了大量斯捷奇金、Vz.61、HK VP70 等冲锋手枪。

▲斯捷奇金冲锋手枪

我国开展这项研制工作也就是顺应时代潮流了,不过那个时候,我国的枪械设计很少跟国外同行交流,也没有接触过太多类似的武器。

▲毛瑟 C96

只是大概知道这些冲锋手枪向大容弹量发展,其他诸如零件加工、人机工效、新材料运用等都只能靠自己摸索,找来找去也就俗称 20 响快慢机的毛瑟 C96 看起来还挺符合要求,不但大家都很熟悉,打过仗的首长们也说好,于是,新枪就走上了魔改 C96 之路。

80 式看起来跟 C96 很像,采用的也是枪管短后座和卡铁起落式闭锁,主要是针对 C96 的一些缺点进行改进。

比如说,80 式使用大量的冲压件,成本明显下降,把保险和火力档位集成在快慢机拨杆上,置于枪身右侧,枪机限位和复进簧座也集成到击发基座上,易于拆解和维护。

同时,握把上加了一个海狸尾,避免发生 C96 击锤打手的情况,拋壳方向修改为右上方,握把可以接枪盒枪托,也可以接专门设计的折叠匕首当作枪托。

80 式作为驳壳枪终极 Plus 版,确实相对 C96 来说寿命更高,射击精度更好,可靠性更高,可问题是它还停留在驳壳枪的水平,又大又沉,还不如带 79 冲锋枪,射速又太快,扣住扳机一秒就清空弹匣,连发时产生的后坐力还很难控制,枪口上跳剧烈,跟斯捷奇金没得比。

所以定型后,80 式只生产了很少就早早撤装,扔在仓库里面吃灰去了,可以说这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吧。

跟 80 式冲锋手枪差不多命运的还有 63 式自动步枪,不过这款枪准确来说是绕了弯路,但也没全绕,研发 63 式自动步枪的时候,我军并没有像苏联一样全面实现机械化和摩托化,绝大多数情况下步兵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两条腿作战。

而我军一个步兵班的自动火力只有一挺 56 式班用机枪和正副班长手里的两支 56 式冲锋枪,因此,我军急需用一支兼顾远距离射击精准度,但是火力更凶猛的新式自动步枪,来代替 56 式半自动步枪。

1959 年,新式自动步枪项目正式上马,1963 年正式定型为 63 式自动步枪,它的整体外观跟 56 式半自动步枪非常像,自动机构借鉴了 56 冲的回转式闭锁结构,又继承了 56 式半自动步枪的短行程活塞,把活塞与机框分开,活塞杆尽可能贴近枪管,从而提高了点射精度。

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63 式自动步枪应该是个不算太好,但也不算太坏的选择,然而,随着它的大规模量产,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

早期的 63 式机匣由整体锻件毛坯切削而成,又重又耗材,还不好加工,为了简化成本快速装备部队,1969 年便开始把切削机匣改为冲铆组合的机匣。

▲ 63 式自动步枪内部机构

可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成本降下来的同时,质量也急剧下降,来自各个工厂的零件公差很大,射击时自动机会在机匣内来回晃荡,而且拼接式的冲铆结构不耐用,用过一段时间就会松动,甚至断裂。

由于 63 式的机匣是短胖形的,所以外面的护木就只能做的很薄,最薄的地方只有 4 毫米,这就很容易开裂,甚至还不如用了十几二十年的老式栓动步枪结实。再加上低劣的加工水平导致 63 式精度还不如 56 冲,所以,在列装十几年之后,部队实在是不堪其扰,最终在 1978 年又换回了 56 式半自动步枪。

▲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我军步兵配备的就是 56 式半自动步枪

这可以说是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唯一可圈可点之处就是吸收借鉴 SKS 的短行程活塞导气式自动机,为后来的 81 式自动步枪做了技术储备。

说完枪,咱么再说说炮。上世纪 60 年代,毛主席从战略防御角度出发,提出了我国应该建立自己的反导弹武器设想,然后专门研究反导工作的 "640 工程 " 横空出世。

最开始,国防科委确立了以导弹反导弹,超级大炮反导弹和激光反导弹的三种技术途径,并分别代号为 640-1 工程、640-2 工程和 640-3 工程。这其中的 "640-2 超级炮 ",就是计划通过超级高射炮,向近地轨道发射核炮弹,以拦截来袭的飞行器或者洲际弹道导弹。

之后,为验证可行性,先后进行了两轮试验,第一轮是用 85、140、320 毫米炮射次口径弹作为拦截手段进行试验,最终确定了 320 毫米先锋号超级大炮的设计方案。

这款火炮长 26 米,炮重 155 吨,弹重 160 公斤,初速 900 米每秒,然而,此时国外弹道导弹突防技术突飞猛进,用没有机动性的弹丸来拦截导弹,实属天方夜谭。

于是,超级大炮开始第二阶段试验,主要针对炮射导弹进行研究,当时不但专门研制了能够承受高窄的陀螺敏感元件,还对回收弹丸进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在高过载环境下,达到三倍到 4 倍音速时弹丸的开伞回收。

▲同属 "

640 工程 " 的 " 反击 " 系列反导导弹

然而,经过两个阶段的实验,虽然超级大炮能把炮弹送入预定的高度,但精度感人,无法实战,所以最终在 1977 年项目计划被终止。

回想当初,用炮弹打导弹这个技术路线确实有点跑偏,到最后下马也情理之中,不过曾经进行的几项研究,倒是直接推动了我国空间飞行器再入开展回收技术的进展。

再来看看空中装备,被誉为 " 空中李向阳 " 的歼 -12 就必须说一说了,这款飞机是我国制造的世界上唯一最轻的超音速歼击机,又是一款研发出来但未服役的战机。

-12 的诞生,跟世界主要国家空战理念发生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上世纪 60 年代,越南战争中,美军高速的 F-105 和 F-4 老是被越南低速的米格 -17 吊打。

主要就是因为在局部空战尤其是短兵相接的情况下,飞机速度越大,转弯半径就越大,反而更容易被低速而转弯半径小的飞机咬住。

于是,我国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在

1968 年提出了研发一款机动灵活的小型歼击机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名字更是简单粗暴,直接就叫 " 小歼 "。

那时我们的作战理念是人民战争,空中也是以小搏大的游击战为主,那么战斗机就应该便宜又大碗,还要好维护维修,当这项任务交到南昌飞机厂后,设计过强 -5 的陆孝彭团队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造出了 " 小歼 ",定型后被称为歼 -12。

这架完全自主完成的飞机

长度只有 10.6 米多,翼展也仅有 7.1 米多,高度为 3.7 米,载起飞重量也不超过 5.3 吨,正常起飞的重量也只有 4.4 吨左右,爬升率最大可达到每秒 180 米,要知道当时美军还在研发的 F-14 也不过每秒 200 米。

歼 -12 在 5000 米高空的最小盘旋半径为 1140 米,比歼 -6 还小,起飞降落都只需大概 500 米,着陆的时候飞机也不挑地方,土质跑道照样轻松起降,所以,在 1973 年北京南苑机场向中央首长做汇报表演后,叶剑英将歼 -12 比喻为 " 空中李向阳 "。

虽然歼 -12 拥有诸多优势,但它的短板也很突出,比如说它的储油量为 1.25 吨,最大航程为 1385 公里,算是短腿,而且只能携带 80 枚 30 毫米炮弹和 120 枚 23 毫米炮弹,火力还是不太够。

可要是加大油箱,或者换大发动机,就背离了小巧灵活的原则,所以,这个矛盾在那个年代就成了无解的问题,在整个 70 年代,歼 -12 一直在不停的改进。

直到 1977 年,歼 -12 一共制造了 36 架,后来空军装备思路进行了调整,所以,歼 -12 最终没能量产和装备部队。

除了上述这些武器型号,其实还有很多无疾而终的型号,尽管它们最终没能大规模列装,但是依然在技术储备中能见到它们的影子,也在中国武器研发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它们的身影。

-END-

▲别忘了关注我们 ~

打破资本垄断!中国「蓝莓冰酒」惊艳世界,公开 " 叫板 " 加拿大冰酒!点击下图购买

一年仅产一季,非常稀缺!约 8~10 斤有机冰霜蓝莓,才能出一斤这样的高品质冰酒!

全程 -8 ℃采摘带冰霜的蓝莓,100% 蓝莓原汁!压榨后除去 80% 以上的水分,只用剩余的 10%-15% 纯有机蓝莓浆酿制冰酒~

轻抿一口,饱满的蓝莓风味在口中炸开,仿佛把整片长白山的雪原都装进了酒杯!点击下图购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