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字节跳动的 Seed 团队放了个大招:Seed3D 1.0 正式上线。
一句话总结:只需一张图,AI 就能生成一个高质量、可直接用于仿真环境的 3D 模型。
别看这听起来像个 "AI 捏泥巴 " 的小功能,但在具身智能(Embodied AI)和世界模拟器(World Simulator)的发展路线里,这一步,其实挺关键。
过去几年,3D 生成一直卡在一个老难题上:" 逼真 " 和 " 可交互 ",不能同时拿满分。
基于视频的生成模型,画面精致、细节丰富,但物理信息不稳定;传统图形学模拟器逻辑严谨,却受限于素材库,生成速度慢、内容单一。

Seed3D 1.0 想做的,就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让 AI 不止能 " 看见世界 ",还能 " 构建世界 "。
技术上,Seed3D 走的是 Diffusion Transformer 架构。
扩散模型负责生成的 " 想象力 ",Transformer 则提供理解和结构控制,两者结合,让模型既能捕捉几何的准确性,也能维持材质和纹理的真实感。
最酷的是它的 " 端到端生成 ":输入一张图,输出一个完整的 3D 模型,几何、纹理、PBR 材质一步到位,不用手动修修补补,AI 自己搞定一切。
而那个关键的 "PBR"(基于物理的渲染),就像让模型自带 " 现实感 ",金属反光、皮革漫反射、织物粗糙度等,都能在不同光照下自然呈现。
换句话说,它生成的模型不仅是 " 看起来像 ",而是能被直接用在物理仿真或交互训练里。

为了让模型 " 懂 " 几何与材质,Seed 团队搭了套完整的数据管线:统一数据格式 → 去重与姿态校准 → 几何重构与多视角渲染 → 生成标准化训练数据。
这套流程保证了模型能学习到几何的完整性和材质的物理一致性。

加上分布式训练架构,Seed3D 能处理海量 3D 数据,还能随时扩展。
在实验结果上,它同样表现亮眼:



几何生成方面,1.5B 参数的 Seed3D,性能超越了业界 3B 模型(如 Hunyuan3D-2.1)。
纹理和材质生成上,在纹理清晰度、复杂表面(文字、符号、金属等)保持性上更稳定。


团队还请了 14 位评估员打分,从视觉清晰度到材质纹理,Seed3D 在六个维度都拿了高分。
一句话: SOTA(state-of-the-art)级表现。

Seed3D 的另一个亮点,是它生成的模型可以直接集成到仿真引擎中使用。
比如,模型可以一键导入 NVIDIA Isaac Sim 等环境,用于机器人训练。系统还会用视觉语言模型(VLM)自动估算物体尺寸,确保物理比例真实。
导入后,物理引擎会自动补齐碰撞网格、摩擦系数等参数,机器人可直接进行抓取、移动、交互等实验,实时获取动力学反馈。

这对具身智能来说,是实打实的好消息。
更惊喜的是,Seed3D 不止能生成单个物体,它还能造场景。
AI 会先识别图像中的对象与空间关系,再为每个对象生成独立模型,最后拼合成完整三维空间。
也就是说,未来只需上传一张街景照,AI 就能帮你生出一个可漫游的 3D 世界。
这直接给 " 世界模拟器 " 提供了养料:丰富的 3D 环境、真实物理属性、多视角交互数据。
具身智能的下一步训练素材,多半就靠这类系统供给。

当然,Seed 团队也很实在,没吹太满。
他们提到目前还有几个待优化方向:极端光照下的泛化能力、复杂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多物体关系的长期一致性。
未来版本,他们计划引入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让系统更懂语义、更会跨模态控制,提升生成质量与鲁棒性。
那时候,AI 可能不仅 " 理解图像 ",还会 " 理解场景 ":
知道哪是 " 客厅的沙发 ",哪是 " 路边的路灯 ",构建出结构更合理、交互性更强的虚拟世界。
Seed3D 1.0 目前已在火山引擎的方舟体验中心(Ark Console)开放 API,不少网友已经上手体验,也给出了反馈:

有人希望能上传多张不同角度的图片,让模型 " 看得更全 ";也有人提议增加个网格显示功能,好让大家一眼看出建模细节。
总体来看,口碑不错,但用户已经开始催版本更新了。
这次 Seed3D 的发布,不仅补上了字节在 3D 生成方向上的关键一环,也意味着国内在 "AI 世界构建 " 层面的技术力正在加速成熟。
当 2D 生成已成常态,3D 的时代正在到来:从图片到物体,从物体到世界,AI 正在学着自己造一个宇宙。
参考资料:
字节跳动 Seed、火山引擎、微博
编辑:不吃麦芽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