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魏斌的商业笔记 前天
泰州夺冠,他们为什么不高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陶魏斌的商业笔记,作者:爱足球,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以外省职业足球俱乐部青年梯队为班底的泰州队,成了 " 苏超 " 冠军。

争议随之而来——网上有人说,这支泰州队的球员多数都是东北口音。澎湃一篇《抱歉,确实没提前准备泰州夺冠的稿子》的推文阅读量瞬间 10 万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一种情绪。

但对于苏超的主办者来说,他们思考的重心应当放得更远:明年苏超要怎么办?

近日新当选的江苏省长已对苏超做出了 " 部署 ",要求 " 持续扩大城市足球联赛溢出效应 "," 促进赛事与消费深度融合,推动赛事经济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也是今年以来,江苏省最高行政长官第四次对苏超提出明确思路。

区别于前任省长强调的 " 促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 ",这次新省长同时要求 " 体育产业 " 也要高质量发展。口径的变化并非突然。在我参加的多次高级别苏超调研座谈会上,江苏省相关高层领导多次谈论到,要把苏超 " 办出水平 ",其中就包括提升比赛的专业水平以及对足球青少年人才的培养。

苏超应该越办越好,这一点不单是政府领导的要求,其实也是江苏老百姓,甚至全国人民都期待的。但落到如何越办越好、水平越办越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不是主办方的意志能决定的。比较令人担忧的是,来之不易的苏超,正因为现象级的关注度,很有可能最后会成为 " 温室里的花朵 ",比如行政力量这一 " 有形的手 ",正在过多地 " 保护 " 苏超,从而让苏超逐渐失去它最热烈的支持者。

这并非危言耸听。有一个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是,苏超能火起来,关键是网络带来的流量,也就是说,苏超的 " 命 " 是流量给的。很多人可能并不爱听这句话,苏超比赛有魅力,组织水平也很高,这些都值得肯定,但这些都是 "1" 后面的 "0",流量、网络话题、热搜才是 "1"。

有了 "1" 之后,苏超的文旅体商融合才转了起来,才吸引了 6 万多人去南京奥体看一场业余比赛,才让央视主动下场来直播苏超比赛。这里不是否认 "0" 的重要性,这些 "0" 的出现,让苏超的影响力成倍地释放,最终成为一场现象级的赛事。

回到 " 明年苏超如何办 " 这个话题上,随着今年赛事的火爆,政府着重在思考如何提高苏超水平,提高比赛水平,各个地市的主管领导,也都在谋划加强队伍的专业性,从而提高城市的名次。但大家忽视了一个点是,苏超在本质上是穿着足球比赛外衣的市民嘉年华,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代表。

而过往的经验主义,会不由地把他们引导到一个并不正确的地方:他们经历过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以及乒乓球赛带来的国民自豪感,自然认为 " 体育天生能团结所有群众 "。

时代变了。

体育的魅力依然存在,但它不再有 " 全民热情 " 了,大家各自热爱各自的体育项目,只为 " 一部分 " 赛事投入真金白银的情感。当体育成为圈层化的审美对象,唯有扎根具体生活场景的联结,才能唤醒大众的集体热忱——这正是苏超爆火的底层逻辑,却也最易在 " 专业化升级 " 的路径中被消解。 围绕泰州队的争议本质,恰是群众对 " 外来职业力量稀释本土认同 " 的本能警惕。

苏超的球迷群体从不是冲着 " 职业级对抗 " 而来:他们为 39 岁村支书戴虎攻入联赛百球的视频喝彩,为常州菜贩球员 " 输得起更拼得起 " 的斗志动容,为盐城球迷自发接送外地观众的温情共鸣。

这些源自市井的鲜活叙事,才是流量 "1" 的内核,比精准传球更能撬动情绪的密码。若一味引入外来职业梯队,用标准化的竞技逻辑替代草根的拼搏故事,无异于抽离了赛事的灵魂——当观众无法在球员身上看到自己或邻里的影子,城市荣誉感便成了无源之水,所谓的 " 赛事经济 " 也会因情感纽带的断裂而崩塌。

政府追求的 "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则与群众路线存在深刻的内在契合,而非对立。

数据早已给出答案:苏超能实现 "1 元门票带动 7.3 元周边消费 " 的杠杆效应,95.9% 的观众产生门票外支出,核心驱动力并非比赛的专业度,而是 " 看球 + 逛景 + 品美食 " 的沉浸式体验。

苏州 " 看苏超 · 游园林 " 的联票、泰州 " 看球送早茶 " 的联动,这些扎根地域文化的创新设计,远比单纯提升球员技术更能激活消费。盐城亭湖区的 " 第二现场 " 给出了更生动的范本:居民聚在社区大屏前观赛,中场通过互动问答了解规则,赛后热议赛况的同时共享市井烟火,这种 " 足球 + 社交 " 的模式,让赛事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这恰恰印证了,群众的参与感才是赛事经济最坚实的底盘。 过度追求专业化,更可能陷入职业联赛曾经的困境。

新华网的观察一针见血:当赛事脱离社区属性,即便拥有更高的竞技水平,也难以培养稳定的球迷群体。苏超如今的珍贵,正在于它打破了职业足球的高门槛—— 10 元的亲民票价、" 友谊第十四 " 的自嘲热梗、球迷自发制定的观赛公约,这些源于群众的创造,让足球从 " 奢侈品 " 变回 " 民生品 "。

若强行以职业联赛标准改造,用胜负焦虑替代嘉年华氛围,最终只会让赛事失去 " 散装江苏 " 特有的文化张力,沦为又一个无人问津的专业赛事。

真正的 " 办出水平 ",从来不是向职业赛事单向靠拢,而是构建群众主导的生态闭环。

政府的角色应是 " 搭台者 " 而非 " 导演者 ",可以放大 " 全民共创 " 的能量,让球迷参与队徽设计、赛事规则讨论,让社区成为赛事服务的主角。

当赛场内外满是 " 自己人的故事 ",当观赛变成邻里相聚的理由,当球票成为城市文化的通行证,苏超自然能实现 " 扩大溢出效应 " 与 " 保持群众根基 " 的双赢。

苏超的生命力,藏在快递员球员的汗水里,藏在社区观赛的欢呼中,藏在 " 票根换美食 " 的烟火气里。

它不需要被打造成 " 温室里的花朵 ",而应成为扎根江苏大地的 " 野草 "——在群众的参与中汲取养分,在市井的土壤里野蛮生长。这,才是对 " 高质量发展 " 最深刻的诠释。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泰州 夺冠 高质量发展 江苏 阅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