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向 " 第一方阵 "?
11 月 1 日,一路火花带闪电," 苏超 " 终于迎来决胜战。
最终结果也颇具戏剧化——一直被外界称为 " 黑马 " 的泰州,最终 " 一黑到底 ",从更被外界看好的南通手中拿下冠军宝座。
这是泰州难得的高光时刻。
在江苏 " 十三太保 " 中,与南京、苏州等明星城市相比,泰州显得低调许多。究其原因,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体量,泰州均位居 " 苏中之中 ",缺乏 " 爆点 ",也是这座 " 中不溜 " 城市一直以来给外界的印象。
一战成名天下知。这座曾经的 " 小透明 " 城市,如今已显露出更大的野心。
在破局 " 中游 " 的口号下,泰州明确喊出 " 十五五 " 冲击 GDP 万亿俱乐部的目标。就在不久前,泰州党政代表团前往上海、合肥、杭州等城市考察,对接上海、" 突破苏中 " 的指向十分明显。
上一个成功 " 摆脱 " 苏中形象的城市正是南通。接过南通的 " 接力棒 ",泰州能否乘势而上,真正迈进江苏省内的 " 第一方阵 "?
01
" 万亿 " 目标
" 再也不用专门给人介绍泰州在哪了!" 在泰州夺冠的消息下,不少人留下了类似的评论。
作为江苏最年轻的城市,地理位置一直是泰州最鲜明的标签。谈论泰州时,不少人会提及邻居扬州,不仅因为后者名声在外,更源于二者深刻的历史渊源—— 1996 年的 " 扬泰分家 ",让原属扬州市的泰州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还将扬州市代管的泰兴、姜堰、靖江、兴化 4 个县级市划归泰州市代管。
更常被外界提及的是二者同属的苏中地区。追溯历史,正是因为承南启北的水陆要津位置,泰州成为咽喉据郡,坐拥多座长江大桥和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泰州港,以 " 居中 " 之姿贯通南北东西。
泰州也不避讳主动贴上标签。今年 4 月,在一场座谈会上,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用 " 老、中、青 " 三个关键词来指代泰州,其中的 " 中 ",指的正是泰州 " 苏中门户、苏中之中 " 的地理坐标。
但 " 苏中 " 带来各类资源聚集的同时," 居中思维 " 也构成了城市发展的牵绊。
从南通开始,苏中城市拉开一场 " 跳出 " 苏中的潮流。2020 年,南通就提出,要 " 跳出苏中找对手 "," 以开放的胸怀学习苏南、比肩的胆气追赶苏南,全方位融入苏南,全力挺进全省第一方阵 "。也是这一年,南通 GDP 突破万亿元,成为首个万亿苏中城市。
扬州、泰州乃至苏北城市盐城三市随后跟进,均提出摆脱 " 居中思维 "。今年,泰州屡次提出,要主动锚定发展方位,强化 " 第一方阵 " 奋斗指向、" 跨江向海 " 前进方向和 " 改革创新 " 实践取向,致力从 " 稳居中游 " 向 " 力争上游 " 转变。对于泰州而言,这也是一个重塑城市标签的机会。
比照南通的发展路径," 万亿城市 " 无疑是最具显示度的标签。
去年 12 月,泰州提出,要 " 锚定‘十五五’末 GDP 超万亿目标奋力攻坚 ",不断提高泰州经济在全省的占比和贡献、不断提高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中的位次。这也是泰州首次明确万亿目标。
但去年 GDP 与泰州同属 "7000 亿元梯队 " 的扬州、盐城,同样瞄准 " 万亿 ",以期成为徐州之后的下一个江苏万一城市,且动作更快一步。
早在 2023 年,扬州提出 " 未来三五年跻身‘万亿俱乐部’ ";去年初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盐城同样提出 " 力争用 3 到 5 年时间迈入万亿之城 ",两市目标年份均较泰州提前。
02
后起之秀
不可否认的是,从经济体量上看,泰州不及扬州和盐城。去年,泰州 GDP 为 7020.95 亿元,刚迈过 7000 亿元大关,而扬州、盐城分别为 7809.64 亿元、7779.2 亿元,距 8000 亿元仅差一个身位。
但泰州并非没有 " 必杀技 "。
当地媒体报道,尽管总量上差距不小,但泰州近年来给扬州带来的 " 推背感 " 同样无法忽视。一个原因是,泰州产业发展亮点频出,提出包括大健康、海工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晨光产业等的 " 大海新晨 " 重点产业,以 " 小而美 " 的体量,孕育出多项 " 单打冠军 ",甚至能够在与全国乃至全球顶尖水平 " 掰手腕 "。
今年,在北极航线的竞逐下,大国拉起新一轮造船竞争,也让作为造船佼佼者的泰州再次被投以关注。此前,泰州工信局局长刘江明曾指出,泰州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和国家船舶出口基地,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常年稳定在全省 1/2、全国 1/5、全球 1/10 左右。
而若回顾泰州造船业发家史," 无中生有 " 的弯道超车更显特别。比起动辄 200 年的沿海船厂,上世纪 70 年代,靖江造船业从造木船起步,才标定了如今泰州造船业的历史新起点。而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靖江造船厂选择调整产品结构,瞄准 1 万至 5 万吨 " 大厂不愿造,小厂不能造 " 的市场空隙,错位发展,为当地造船业寻得超车可能。
2009 年,机电船舶最终作为泰州首个销售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集群破土而出,较早搭建起泰州工业的骨架。
大健康产业的崛起,更能显示出泰州企业对于产业发展新机遇的准确切入。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原料药产业走向出口,一些沿海城市有了原料药生产基地的雏形。同样在上世纪 70 年代前后,泰州扎堆出现了几家乡镇制药企业,他们成为如今扬子江药业、苏中药业、济川药业等药企的前身,也构成了泰州医药产业的最初底盘。而后,他们抓住机遇,布局仿制药,填补中国药品空白,仅扬子江药业一家企业,2020 年营收就已超过千亿元。
一个突破性的动作发生在 2006 年。当年,在 " 不少人觉得很‘虚’,选择发展医药产业意味着一场‘豪赌’ " 的情况下,泰州整合原省级开发区——泰州经开区资源的基础上,启动建设中国医药城,2009 年,建成的医药城获批成为我国首个医药专业国家级高新区。到去年底,医药城已汇聚了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等 1300 余家药企。
一边是强势发展的本土企业,一边打造产业载体、引进国际项目,推动泰州生物医药集群去年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到今年,泰州医药产业产值有望突破 4000 亿元。
03
隐忧仍存
产业无疑也是泰州冲刺万亿的最大底气。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泰州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 7.4%,比全省高 0.6 个百分点。其中,参照上半年数据,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增长势头较快,增速分别为 22.3%、9.8%。
尽管亮点产业不少,并不意味着泰州可以高枕无忧。
以造船业为例,全球新造船市场历经 5 年增长,市场正出现常态性波动。从全国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受其影响,泰州造船完工量 83 艘 460 万载重吨,同比下降 11%。
而从经济总量来看,泰州前三季度 GDP 增速为 5.4%,不仅比上半年的 5.7% 增速放缓 0.3 个百分点,距离年初定下的 6% 的预期目标,也还有一定距离。
为此,泰州也有意挖掘新产业增长点,着力点正被放在所谓的 " 新 " 和 " 晨 " 上。
今年 9 月开始,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带队,先后前往上海、合肥、杭州等城市,展开新一轮招商 " 攻势 "。走访企业名单中,有来自泰州自身优势突出的医药产业,也有今年备受关注的 " 杭州六小龙 " 之一宇数科技、智元创新等机器人企业,后者被认为是 " 新智造 " 产业的代表。
事实上,泰州此前在机器人产业上已有所斩获。据当地媒体报道,泰州培育出占据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产量 1/4 的擎朗,在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均有相关企业储备。在此基础上,泰州今年还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加强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泰州还期望打造更面向未来的 " 晨光产业 "。在外界看来,将其定义为 " 晨光 ",意味着泰州将发力抢跑,在未来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时先一步 " 下注 ",就如此前数个 " 无中生有 " 的产业一般,为泰州打造新发展引擎。
在慰问此次夺冠的泰州队时,姜冬冬特别提及泰州的 " 三个不相信 " 城市精神特质,即 "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就如泰州企业,不断 " 以下克上 ",进入决赛,乃至问鼎冠军。
对于泰州这座城市而言,又能否复刻此次苏超的比赛路径,奋起直追?
记者|杨弃非
编辑|程鹏 刘艳美 杜恒峰
校对 |许绍航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