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7 终究还是没撑住。
2025 年 5 月的汽车市场,曾因一款车的出现泛起涟漪。东风日产 N7 以 " 合资新势力 " 之名,携 11.99 万元的破局之价闯入战火纷飞的 10-15 万级纯电轿车市场,上市 1 小时订单即突破 10138 台。
乘联会数据显示,8 月同级销量榜单中,N7 已连续 8 周位居中大型纯电轿车 TOP2,仅次于小米 SU7,并连续 3 周夺得合资新能源总榜冠军。
当时,业内很多声音在感慨:谁说合资市场只能被挤压?N7 或许将成为东风日产破局的关键。
然而,市场的喝彩声还未消散,N7 的 9 月销量就已如秋叶般飘零。
短短数月间,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从月销过万的高点跌落。日产中国官网显示,9 月,被日产寄予厚望的纯电车日产 N7 销量跌落至 6410 辆,较 8 月的 10148 辆环比下降高达 36.8%,甚至低于 7 月交付量 6455 辆。
这艘被视作东风日产电动化转型的 " 旗舰 ",为何刚刚启航就遭遇暗礁?
"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东风日产,或许是有些太心急了。
在这家合资车企焦虑的背后,是合资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的现实。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到 2030 年,自主车企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有望突破 80%,合资车企作为整体,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被压缩至不足两成。
日产中国包括两大事业板块,分别为乘用车板块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以及轻型商用车板块郑州日产,其中东风日产是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主要销量来源之一。
在纯电战略上,东风日产曾长期处于试错的阶段。
图片来源:东风日产
2018 年,东风日产推出纯电轩逸,作为燃油版轩逸的电动化转型产品,综合补贴后价格区间为 15.9 万 -16.6 万元。但由于不断的质量问题和售价等原因,纯电轩逸逐渐消失在市场的竞争中,最终停产。
2022 年 9 月,东风日产再次推出纯电车型 - 艾睿雅(ARIYA),最初定价在 27.28 万元至 34.28 万元之间。彼时,业内大多数观点认为艾睿雅 27.28 万元的定价过高,同时也没有出色的智能智驾能力。
于此,艾睿雅的销量月销不足千辆。
即便后续推出新版本,将艾睿雅的官方起售价降至 19.9 万元,实际销售价格低至 14.49 万元,销量也难以挽回,进入 2025 年月销量降至个位数。
至此,东风日产的纯电车型推新遇到瓶颈。
但 N7 的出现,可以说为这家合资车企疏通了纯电路径,也是这家合资车企为纯电用户拿出的 " 诚意 "。
东风日产的诚意在 N7 这款车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价格和配置。
4 月 27 日,东风日产全新纯电轿车 N7 正式上市,定位 " 中高级纯电轿车 ",定价区间为 11.99 万 -14.99 万元。当时,N7 以 18 天的时间实现大定用户破万,成为最快达成此记录的合资纯电车型。
在上市之初,N7 最具有吸引力的便是较低的价格,这也是这款车在 8 月之前销量成绩亮眼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在低价之外,东风日产似乎粗略理解了 " 价格战 " 的意义。这家合资车企似乎忽略了低价的背后,并不意味着配置不如人意。
错误理解了 " 价格战 "
实际上,自东风日产 N7 上市之时,这款车便饱受争议,诸如 " 换壳奕派 e π 007,二线动力电池欣旺达 "" 拼好车 " 等议论声不绝于耳。
现如今,当 N7 交付到消费者手中数月之后,这款车当初被质疑的关于减配和质量问题被数倍放大。
初期的订单热潮过后,市场的真实反馈开始浮出水面。
在各大汽车论坛上,车机死机、电机异响、电池动力系统故障等诸多问题的吐槽声不绝于耳。
有媒体报道称,一位用户投诉称,他于 9 月 16 日提了东风日产 N7 625 Max 版本,9 月 20 日早上用车时就发现显示电池动力系统故障,无法启动车辆。检测结果显示 " 电芯电压传感器故障 "" 电池温度传感器严重故障 "" 均衡回路温度无效故障 " 等多项问题。
" 才提车几天、行驶不到 100km,就发生电池质量问题,我完全有理由怀疑这是一台存在先天问题的故障车!谁知道后续会不会导致出现安全问题。" 他无奈地吐槽道。
无独有偶,还有用户称,自己的日产 N7 提车后续航差,始终跑不满 300 公里,寻求售后帮助无果。
根据公开信息,东风日产 N7 提供 160kW/200kW 两种前单电机、58kWh/73kWh 两种电池包供选;其中 14 合 1 智能电驱为全球首创,该系统响应速度达到 1/10000 秒。续航方面,N7 提供 CLTC 工况下主流续航版本,配合 17 分钟补能 400km 的 3C 超快充;
此外,还有消费者投诉表示,自己购买的东风日产 N7 电动车提车当天行驶不到 20 公里即出现故障,问题包括仪表盘提示 " 智驾系统故障 ",以及踩油门车辆不加速。
根据此前 N7 上市时透露的信息,智能化配置上,N7 搭载 NISSAN OS 超级车机系统,这套车机应用了高通骁龙 8295P 芯片,拥有 32GB 内存、256GB 存储空间,能够进行多任务处理,还能持续 OTA,支持更多复杂的应用拓展。而且,N7 还接入了 DeepSeek-R1 大模型,语音助手支持自然对话。驾驶辅助方面,N7 搭载与 Momenta 联合开发的 " 一段式端到端 "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
显然,N7 初期的 " 闪电战 " 赢得了声量,但产品投放市场后,却未能建立起坚固的口碑防线,导致其市场势能难以持续。
在当前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低从来都不是畅通无阻的 " 通行证 ",配置和使用体验,才是持续畅销的保证。
对比来看,相似价位区间的小鹏 MONA M03 似乎可以成为东风日产 N7 的一个正面教材。
M03 是小鹏汽车第二品牌 MONA 推出的首款车型,于 2024 年 8 月 27 日上市,同年 9 月开启交付,当时售价 11.98 万 -15.58 万元。据彼时的数据显示,MONA M03 上市 52 分钟大定突破 10000 辆,上市 48 小时大定超 30000 辆。
随后在今年 5 月,小鹏汽车 MONA M03 加推四款新车型,分别为:515 长续航 Plus 版、620 超长续航 Plus 版、502 长续航 Max 版和 600 超长续航 Max 版,官方指导价 11.98 万元至 13.98 万元。
其中,502 与 600 续航版本为智能配置更高的 Max 版本;Max 车型在 13 万元价格区间引入双 Orin-X 芯片,号称同级别最强辅助驾驶系统。据彼时的官方介绍,小鹏 MONA M03 AI 智能纯电掀背轿跑上市 1 小时,大定达 12566 台,超过去年上市同期表现。其中,Max 版订单占比 83%。
据悉,小鹏 MONA M03 Max 系列搭载小鹏全栈自研的 " 图灵 AI 系统 " 平台,配备两颗 Orin-X 芯片,总算力达 508TOPS。
在驾驶体验方面,小鹏 MONA M03 Max 引入了 " 人机共驾 " 理念,在 NGP(导航辅助驾驶)过程中,当用户需要人工干预时,系统不会自动退出,AI 也不会强行争夺方向盘控制权。这种设计实现了用户与 AI 的无缝协同,有效解决了传统辅助驾驶在边界判断不清时常见的控制权冲突问题。在整车续航方面,小鹏 MONA M03 Max 版推出 502km 长续航版和 600km 超长续航版,Plus 版推出 515 长续航版和 620km 超长续航版。
市场回答一切。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10 月 29 日,小鹏 MONA 官方宣布,用时 14 个月,小鹏 MONA M03 迎来第 20 万辆整车下线。目前,小鹏 MONA 已完成整备,正式启程发往中东非。
合资转型,继续拿出 " 诚意 "
N7 的挫折,表面看是一款产品的失利,实则暴露了传统合资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系统性困境。
短期的战术调整只能治标,真正的救赎在于体系的根本性重构。
在合资车企中,中外权力分配、决策比重、资源分配、研发比例,似乎需要进行深度调整。尤其是技术研发的本土化。
N7 的 "Glocal" 模式在产品定义阶段是成功的,但需要进一步延伸到核心技术研发领域。东风日产或许需要在中国建立更强大的本土研发团队,不仅在整车设计上,更要在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的适配与开发上,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和更快的决策速度。
另外,经过多年电动化转型的努力,东风日产还需要明白的一个事实是,其转型节奏已然落后,N7" 孤掌难鸣 ",急需加速完成电动产品矩阵。
即将推出的插电混动车型 N6 是关键一步。
图片来源:日产汽车
日前,工信部最新一批新车申报目录发布,东风日产首款插混轿车 N6 公告图曝光。作为东风日产在新能源赛道布局的第二款战略车型,N6 将入局主流插混市场,其与日产 N7 同源,被称为插混版 N7,价格预计锚定 12-15 万元区间。
根据申报信息,N6 搭载了峰值功率 155kW 驱动电机和同级最大 21.1kWh 电池,预估 CLTC 纯电续航超过 150km。
在纯电基础设施和续航焦虑尚未完全解决的当下,插混市场仍是巨大的增量空间。N6 必须复制 N7 在定价和产品定义上的成功经验,并与 N7 形成 " 纯电 + 插混 " 的双子星战略,共同支撑起品牌转型。
在 SUV、MPV 等主流细分市场的新能源产品,东风日产同样需要构建起一个富有层次和战斗力的产品梯队。
东风日产 N7 的案例,是大多数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共同面临的 " 转型阵痛 " 的一个缩影。大众、丰田、本田等巨头,同样在新能源赛道上遭遇了来自中国品牌的猛烈冲击。N7 的历程表明,合资品牌过往所依赖的品牌光环、全球化平台和供应链成本控制,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优势正在急剧衰减。
它给行业带来的启示是:首先," 船大难掉头 " 已不是借口,必须赋予本土团队真正的权责利,实现 " 在中国,为中国 " 的深度本土化。其次,电动化转型是一场全方位的竞赛,不仅是动力源的更换,更是智能体验、用户运营和组织架构的全面革新。
最后,在存量竞争时代,任何单一产品的成功都是暂时的,唯有构建起强大的体系能力和产品矩阵,才能穿越周期,立于不败之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