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 前天
“浙大系”创业军团有多猛?梁文锋等校友批量涌现,杭州明星科技公司扎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杭州这座城市,似乎总是在追赶某种前沿。

从南宋行在的商贸繁华,到电商、金融与数字经济的叠代跃迁,杭州的气质始终带着一种 " 求是 " 的张力,既要立足现实,也要求证理想。

" 求是 " 二字,或许是理解这座城市最合适的切口。" 求是 ",是浙江大学的校训。八十多年前,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提出 " 求是精神 ",意在倡导一种科学理性与实证主义的知识传统。而当这一精神外溢至城市的产业结构、创业生态与政策逻辑时,它逐渐演化为杭州科技创新的底层算法。

过去二十年,这种精神让杭州成为中国民营科技力量最活跃的实验场之一。无论是 " 阿里系 " 带动的商业互联网周期,还是近年涌起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浪潮,众多缘起路径总有一条导向浙大。浙大校友正以独特的群体姿态崛起,散播四方,在科技、商业等各个领域落地生根。

这条路径还在续写。

近年,杭州再度涌现出一批由浙大体系孕育的新创企业,方向集中在 AI、机器人、空间智能等前沿领域。与十年前的互联网创业潮不同,它们大多源自实验室或研究团队,商业化的推进节奏更慢,技术积累更深。

" 浙大系 " 崛起

在杭州,资本圈已习惯用 " 浙大系 " 指代这一新兴的创业谱系。

与过去十年主导杭州创新叙事的 " 阿里系 " 不同," 浙大系 " 创业群体的崛起并非建立在商业模式创新之上,而是以基础研究和硬科技为支点。创业者大多来自学术体系,融资节奏更稳,企业形态更 " 技术原生 "。

在这群 " 技术创业者 " 中,朱秋国是一个典型样本。他是浙江大学副教授,也是杭州云深处科技创始人、CEO。八年前,他带领团队从四足机器人切入,如今又进入更具技术挑战与产业前景的人形机器人赛道。

朱秋国的职业路径清晰勾勒出 " 学术向产业 " 的迁移轨迹——本科、硕博阶段扎根机械电子与控制科学,参与浙大 " 悟空 " 系列双足机器人研发;进入教职后继续深耕运动控制与智能算法,并在科研转化的窗口期创办公司。云深处的核心团队,几乎全部由浙大的博士、博士后组成,学术体系的传承与企业创新在此形成显著的连续性。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金融研究院院长史晋川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浙大的科研与学科定位本身就决定了其创新的内生逻辑。" 浙大一直是一所以理工科为底色的综合性大学,科研方向强调‘顶天立地’,既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也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他解释道,这种定位不仅塑造了学校的科研导向,也深刻影响了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

" 科学的定位、学科的布局、科研的方式,和教学是结合在一起的。" 史晋川说," 这些理念并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而是渗透在从本科到博士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学习阶段就会接触科研项目、技术转化乃至产业合作,这让他们在面对创业与创新时具备天然的熟悉感和亲近感。"

这种 " 科研—教学—创新 " 的结构闭环,为 " 浙大系 " 创业提供了坚实的沃土。以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与陈航为代表的企业家群体,正是这一教育体系 " 溢出效应 " 的生动写照。

二十年前,当人工智能在国内仍是冷门领域时,梁文锋凭借扎实的工科基础与敏锐的意识,在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选择了人工智能方向。那时,他常年泡在实验室,研究机器视觉,甚至自费购买零件组装设备。这种实践导向的科研训练,后来成为他探索量化交易、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金融市场的起点。

浙大竺可桢学院培养的另一批青年,也在不同维度上延展了浙大的创新谱系。

黄晓煌与陈航,同为 2003 级混合班学生,接受的是更具交叉性和自主性的教育体系。混合班倡导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共同学习,以通识课程与前沿项目打破学科边界,强化逻辑、数学与人文的复合能力。

大一,黄晓煌就进入导师鲍虎军教授的 CAD 实验室参与科研,提前接触图形学研究;陈航则在编程竞赛与国际交流中拓展视野。两人毕业后共同创办群核科技(酷家乐),让 GPU 渲染、空间计算与 AI 算法真正进入工业级应用场景。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 2023 年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计,群核科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空间设计平台。

从朱秋国的人形机器人,到梁文锋的 AI 大模型,再到黄晓煌、陈航的空间智能," 浙大系 " 创业群体的共同点在于:科研训练与工程实践之间不存在 " 断层 "。史晋川认为," 浙大系 " 的创新呈现出一种 " 普遍性 ",即创新不再是少数实验室的特例,而成为浙大文化中的一种日常。" 你会发现,浙大出来的人,无论去企业还是自己创业,都天然带着一种做实事、做技术的倾向。"

" 浙大系 " 已成为杭州创新生态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一名产业经济分析师指出," 浙大系 " 创业群体在杭州创新生态的作用显著,但并非是一种 " 大学驱动型 " 城市模式,而是一种包含大学在内的 " 复合驱动型模式 "。

浙江大学作为关键 " 策源力量 " 和人才孵化器,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极强,教师与校友创办的企业涉及 AI、生物医药、芯片、新材料等多个前沿领域。当前," 浙大系 " 创业群体已成为杭州创新产业的中坚力量。不同于深圳的 " 企业驱动型 "、北京的 " 政策 + 高校驱动型 ",杭州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学资源能直接参与产业创新与城市治理。

有研究者注意到,浙大在技术创新、人才供给、创业孵化乃至地方政策咨询中,均发挥着 " 城市大脑 " 的作用。此外,浙大还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国家实验室、科技园区等,并将科研成果直接嵌入地方产业链,形成了 " 知识—资本—产业 " 的闭环。

从 " 电商之都 " 到 " 科创高地 "

杭州的经济版图,正在从 " 流量驱动 " 转向 " 科技驱动 "。过去十余年,在阿里巴巴的带动下,杭州塑造了全国数字经济的样板;如今,随着大模型、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与新能源等产业崛起," 电商之都 " 正转向 " 科创高地 "。

一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经济学者认为,杭州的转型本质上是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的跃迁,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三个层面。其一,杭州推动 " 软硬融合 " 的创新体系,形成从数字技术应用到原创科技创新的路径;其二,杭州为科创企业提供政务与数据资源支持,成为创新土壤的重要保障;其三,杭州市政府与各类创投机构、产业基金形成强互动的创新生态,叠加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从而形成一个高密度、可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浙江大学的角色尤为关键。史晋川指出,浙江大学设有创新创业研究院,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型学院,而是一个整合学校科研资源与校友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平台。

这一体系不断延展。史晋川的学生、银杏谷资本创始人陈向明便是典型代表。银杏谷资本围绕 " 浙大系 " 创业群体累计投资七八十个项目,聚焦硬科技领域,其中包括人形机器人公司云深处。

陈向明十多年前开始做硬科技投资时,就形成了一套 " 递进式 " 策略:先关注由浙大院士主导的创业项目,再持续追踪这些院士团队中博士、硕士毕业后新成立的公司。史晋川解释称," 这种投资方式有个好处,就是知识和经验可以累积,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在这种由校友资本、科研成果与创新企业相互循环的体系中,新一代创业者正快速涌现。

今年初,短短两天内,两家浙大竺可桢学院校友创办的企业相继宣布融资:AR 眼镜独角兽 Xreal 完成 6000 万美元新一轮融资,创始人徐驰与联合创始人肖冰、吴克艰均为浙大混合班出身;另一家 AI 语音企业波形智能成立不足一年便完成两轮融资,背后是西湖科创投与藕舫天使等多家带有浙大基因的投资机构。

藕舫天使基金正是这种 " 产学研资本融合 " 模式的缩影。其投资人及创始团队均来自浙江大学,专注于投资 " 浙大系 " 创业群体的早期项目。近期与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共建 " 藕舫青溪基金 ",首期规模 1 亿元,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金矩阵、深化产业协同。

" 项目的科技属性是吸引投资人的关键。" 陈向明此前表示," 大学与物理空间的结合,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也为创业者和投资人创造更多机遇。"

回望杭州的城市创新演化,逻辑早已超越单一产业的繁荣。阿里带来了数字经济的第一波浪潮,如今,以浙江大学为中心的学术网络、资本网络和产业网络,正共同推动形成第二波科技周期。杭州也从流量驱动的电商之都,迈向知识密度更高、技术含量更深的科创高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杭州 浙大 科研 机器人 浙江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