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孙旭晖 文 / 摄)9 月 30 日早晨 6 点 58 分,国歌响起,赵伦波手捧五星红旗,踢着正步走到旗杆下,伴随着国歌声,五星红旗缓缓升至旗杆顶部,赵伦波神情肃穆,举手敬礼 ……
这样的升旗仪式对宿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居民赵伦波来说,实在是再熟悉不过。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从 1984 年开始,整整 32 年来,他每天早晨都会在自家门前升国旗。
赵伦波正在升旗
比起专业的升旗手,赵伦波升旗时的动作和节奏感只能说是有板有眼、非常娴熟。升旗的环境也差得远:没有高端的音响设备,最早是一边升旗一边自己唱国歌,后来才添置了一台录音机用来专门播放国歌,没有挺拔的国旗杆,取而代之的是一根有些歪斜的老竹竿 …… 虽然条件的确简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过赵伦波升国旗的热情。
升完国旗后,赵伦波从家里搬出了个纸箱,里面全部是叠得整整齐齐的国旗。" 一年平均要换三面国旗,换下来的,我都会仔细叠好收齐。" 赵伦波指着这些旗子自豪地说,很快就要攒满 100 面了。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赵伦波兄弟姐妹七个,小时候家里很穷,是家里唯一的高中生。高中毕业后在公社干水利工作,公社改为乡后,在当时的耿车乡农机厂当会计、厂长,1979 年又返回水利部门工作。赵伦波说,那时候他上班,妻子蔡佩英就在家种地并拉扯 4 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苦。" 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百姓才能填饱肚子。" 赵伦波坚信,正是有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老百姓才告别了贫困。
赵伦波和老伴在准备每天的升旗仪式
也就在这时,刚刚告别了贫困的赵伦波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升旗仪式。1984 年 10 月 1 日,赵伦波在电视上看到北京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 周年大阅兵,看着五星红旗飘扬在高高的旗杆上,赵伦波激动得满眼含泪。他当时二话没说,跑到商店花 45 元钱 " 请 " 回了一面国旗。" 八十年代,我每月工资只有 20 多元,而一面国旗要 45 元。老伴就怪我,说我的工资有一半都拿去买国旗了。"
" 后来我也就想通了,人总得有个念想,爱国爱党是好事,我支持他。" 老伴蔡佩英表示,自己埋怨归埋怨,从那以后,家里每天早晨的升旗仪式就没间断过。而且自己也成了赵伦波的护旗手。
2011 年春,赵伦波患前列腺炎住院 8 天,就交代大儿子赵本礼,不到医院陪护他可以,国旗必须照常升起。就这样,赵伦波家升国旗并未因此而中断。
" 等自己老去,儿子要坚持每天升国旗,儿子老了,孙子也要每天升国旗,家门口的国旗要祖祖辈辈飘扬下去。" 赵伦波说,如今他退休了,每天都会抽出两小时到市区担任交通文明志愿者,义务疏导交通。" 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年轻时代错过了入党的机会,我还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编辑 高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