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6-10-21
270多幅照片50多件展品资料,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鹿伟 金凤)1937 年 12 月 13 日至 1938 年 1 月的南京,每隔 12 秒,就有一个生命逝去。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你可以跟着美国牧师约翰 • 马吉的摄影机,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10 月 22 日,《共同见证:1937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将在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正式开展。此次展览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权研究会、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承办。展览将一直持续到 12 月底,在布展期间已经引来了许多国外观众,大家相约一定来观展。

展览现场

第三方书信日记照片等资料讲述这段历史

展览从美国牧师约翰 • 马吉的摄影机引入主题,向观众讲述 79 年前发生在南京的一场常常被西方世界所忽视的历史浩劫。

" 之所以叫‘共同见证’,最大的特点是用第三方的视角呈现史实。"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展览以第三方档案和欧美人士的视角为切入点来讲故事。通过当年身处南京的欧美教授、传教士、医生、记者、外交官等人的日记、书信、文件、照片以及影像,原文呈现第三方档案,展示欧美人士共同见证的南京大屠杀。

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时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美国人魏特琳女士像抱窝的母鸡带小鸡那样保护难民,美国牧师麦卡伦创作的《南京难民合唱曲》,丹麦人士辛德贝格为保护难民而在难民营的屋顶上刷了一面约 1350 平方米的巨幅丹麦国旗,美国外交文件对日军空袭南京与实施性暴行的记载,以及《纽约时报》、《生活》杂志等西方报刊对南京大屠杀的早期报道等内容。

" 既然展览的主题是‘共同见证’,那就不能自说自话。"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张明介绍,从今年四五月开始,他的 10 人左右的团队便开始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沟通策划,并探访多国战争博物馆,查阅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的资料,寻找设计灵感。

"12 秒装置 " 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南京大屠杀

此次展览使用法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共设日军在南京的屠杀暴行、欧美人士救援难民、西方媒体早期报道、中外人士共筑和平等四部分,展出 270 余幅历史照片、50 余件展品和视频资料。

南京大屠杀中,30 万同胞遇难。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 12 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此次展览中,设置了一个名为 "12 秒 " 装置,每隔 12 秒,侧面墙上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像就会随之亮起。

12 秒,可能只是你仔细打量一张照片的时间,如何让观众对这 12 秒之后的灾难有切身体会?张明说,观众在进入展厅时,会有一个 IPAD,观众扫描二维码时,系统会记录观众开始参观的时间,以及是第几位进馆参观的。在展厅出口处,观众再次扫描二维码,即可获悉在展厅停留的时长,此时,将告诉观众,如果在 1937 年 12 月 13 日至 1938 年 1 月的南京,这段观展时间里已有多少生命不幸遇难。

展出法国神父饶家驹保护难民内容

张明(左二)在跟团队人员沟通

南京大屠杀期间,法国神父饶家驹曾协助留守南京的欧美人士建立安全区保护难民," 他是个法国人,他的故事会在展览中心有一个呈现,这样跟法国观众达到一种更好的交流。"

令张明欣慰的是,作为欧洲唯一一个展陈南京大屠杀史料的纪念馆,布展期间,常有观众留下来跟他们交流。" 很多欧洲人以为二战是从 1939 年开始的,对南京大屠杀,他们并不知道。布展时,很多观众看到法文和英文的介绍,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他们来问我们何时开展,并与我们相约,一定会来参观。"

(编辑 王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