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6-12-14
劣质酒兑成“高档货”专供网销、酒楼 你喝到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秦公轩 丁筱蒙 记者 王瑞)到了年底聚会、酒席多了起来,餐桌上免不了摆几瓶好酒助助兴。市面上的白酒真假难辨,现在流行的 " 防伪二维码 ",也被很多白酒厂家运用在包装上。消费者拿出手机对着商品上的二维码 " 扫一扫 ",就能判断真假。但是,这个方法真的靠谱吗?近日,南京秦淮警方破获一起制造、生产假酒案,捣毁 6 个造假窝点,查获假酒 500 余箱。这几伙人正是在 " 防伪二维码 " 上做起文章,就以为能瞒天过海。

民警抓到犯罪嫌疑人。警方供图

几家假酒货源出自同一个片区

11 月底,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夫子庙派出所接报,市民吴先生说自己买到了一批假酒。接报后,警方迅速展开处置。王先生向民警反映,他在某网购平台花 2400 元买了箱白酒,用来年底请客。事发前,王先生开了两瓶,喝了以后觉得 " 味道不对 "。他上网找售后一直得不到回应,随后把酒拿给懂行的人看,对方很明确告诉他 " 酒有问题 "。

了解情况后,民警逐一开盒检查,发现不少酒瓶、纸盒上有轻微划痕,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虽然白酒都是全新未拆封,但是盒身的粘黏处并不牢靠,稍一用力就能扯开。警方对比发现,无论是从外包装还是口感,王先生的酒都比正品逊色。

同时,警方陆续接到一两起网上买到假酒的报警,他们买酒的时候都是选择了同城卖家。这些报警所指不是同一家网店,但销售的都是某品牌的百元高档酒。王先生说,他怕买到假酒特意选本地交易。当时他当面扫出了二维码,显示是 " 正品 ",就没有认真检查酒的包装。

警方对这几家网店展开全面调查。通过工作追查,虽然这些店铺的发货地址没具体到门牌号,但发货地都集中在同一片区。据民警了解,这片区域全是简陋的民居,附近没有造酒厂或商店。民警深入侦查又有了新发现,这几家店主的家乡来自同一个地方,而且都是亲戚关系。看来,这是一个家族式售假团伙。

警方调取王先生线下交易时的路段监控,从中锁定了一名嫌疑人体貌特征。视频显示,一名五十多岁的男子从面包车搬出一箱酒给王先生。画面上看,后备箱里还码放着十来箱。民警追踪其行车监控,发现男子交易后并没立即折回,而是去给多家饭店送酒。

制造假酒的工具

几十米旧房藏匿多个假酒 " 作坊 "

民警随即走访这些餐馆,发现男子供的货也都是假酒,和报警人的酒存在同样问题。有店主告诉民警,供货的男子姓张。几个月前他主动找上门,说从他这进酒价格比外面便宜,而且量大不断货。由于才合作没多久,酒没卖出去几瓶。这些店主均表示,他们验酒时从外包装和二维码都进行了查证,才敢出手的。

警方根据监控一路追踪,面包车开进的老小区,与之前追查到的网店发货地址吻合。吴某进的是一户几十平米的 1 楼住宅,在民警蹲守的几天里,经常有男有女进出,年龄从 20 几岁到 50 多岁不等,他们出门时通常拿着一叠快递单,把成箱重物载到快递站寄出。这间房子不像是居住的,倒更像是某个 " 办公点 "。这些人为何如此频繁地发快递?民警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假酒窝点。此外,这些人还载过货回来,从纸箱外观看是某品牌低档白酒。周围居民告诉民警,这户人今年才搬来,好像一家住了不少人,但没人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12 月 8 日,警方决定收网,行动小分组直击窝点。民警在涉案现场,将几名正在勾兑白酒、灌装封盖的嫌疑人逮个正着。现场整齐码放着高档酒的空瓶,数量十分惊人。民警还搜查出用于勾兑的低档酒、商标、漏斗、电动气泵等工具。警方顺藤摸瓜,顺利断掉另外几处造假窝点,共抓获犯罪嫌疑人 11 名。

经查,这些嫌疑人都是亲戚或朋友。他们分成好几个造假团伙,有的租住在同一户,共用场地。但团伙间互不干扰,每家占用一个房间制造假酒,销售渠道也独立分开,像是一个个简陋的 " 家庭作坊 "。

贴在假酒上的真二维码

二维码并不等于 " 防伪码 "

在派出所里,犯罪嫌疑人面对证据如实交代了犯罪事实。民警了解到,此种家庭式造假产业类似于传销,先是一家 " 发财 " 后,将 " 经验 " 传授给身边的人,再层层扩散壮大队伍,形成家族脉络。

嫌疑人交代,他们买回来几块钱一瓶的劣质酒,勾兑分装后就能卖出几百元的高价。一瓶白酒的造假成本不过几十元,利润相当客观。用来充当高档酒的瓶子,基本是从废品站和酒楼回收来,经过一系列处理,伪装成全新瓶子。

而在回收中,酒瓶贴标和外盒的损毁程度较大。吴某他们就自造外包装,还搞来成套的防伪标签,从肉眼上很难辨别。为了迷惑消费者,这伙人还从真酒上复制下来一个 " 防伪二维码 ",然后批量打印,贴在他们生产的假酒上。

警方进行实验,用手机扫假酒包装上的二维码,网页立即显示该生产商的名称,并称 " 您查询的产品是正品 "。在采访中警方表示,这批犯罪团伙落网前,单家的营业额就在 5 万以上。" 作坊式 " 造假其实并不精心,却能拥有较大销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害人一味相信 " 防伪二维码 "。

这种新型标签和商品条形码有类似作用,能了解商品名称、出产地、参考价格等信息,但它的功能也仅限于此。商品二维码并不等于 " 防伪码 ",它可以复制造假,单从扫码判断产品的真伪并不完全可行。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不少市民给手机装上二维码软件,买东西时依赖 " 扫一扫 " 辨真伪,从而忽视其它防伪标识。

(编辑 李婷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