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6-12-30
匠人匠心丨他们每天都与黄金打交道,却感叹年轻人的逃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陈健松 / 文 牛华新 / 摄)龙潭,对很多南京人来说也都算是一个冷僻的区域。我们一帮人驾车去往这里,导航到了这个位置都有点错乱,前一秒还在播报到了 " 镇江句容市 ",转一个弯就又回到了 " 南京栖霞区 "。来这是为了找一个人,据说这个人在年轻时候能够日锤三万击,靠着锻制的功夫就成了省级非遗传人。当然,另一个吸引我们的地方在于,这个行当每天都在跟黄金打着交道。

想要知道这个行当的门道,先每天打上三万锤再说

在霓虹灯与玻璃幕墙的闹市区待久了,一下子来到龙潭会有一种奇妙的体验,小镇、小路、小乡愁,一种时空穿梭感,宛若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怀旧、斑驳。我们要去的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就藏身在这样一个坐标里。

龙潭街道虽然在南京地处偏僻,但是在行业内却享有很高地位。因为它是全球四大金箔生产基地中的 ( 意大利米兰、德国斯瓦巴赫、日本金泽、中国南京 ) 规模之首,并且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配套,金箔业务份额全球占有率达 60%。尤其是在 2006 年 5 月,龙潭 " 金箔锻制技艺 " 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金箔业又开始新一轮的重生,生产企业一下子发展到了 180 多家,从业人员扩展到 6000 多人,年产值 15 亿元以上。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可以说是龙潭地区的标杆性厂家,而身为副厂长同时又是省级非遗传人的葛义根,则是这个行业里的旗手型人物。

见到葛义根的时候,他正在接待从四川绵阳慕名而来的访客,他和搭档王必生特地又练起了老绝活——手工锻打金箔。重的锤子分量有七斤半,虽然都是年过半百,但是两人抡起来都是不含糊,铿锵有力、节奏分明。据说他俩不仅是厂里唯一的一对打箔人,也是目前为止全世界上最后的一对。

" 现在这两下真的算不上什么,以前我们真的是像少林寺练功那样要‘扎马步’的,师傅让你大冬天穿个裤衩练到冒汗,打箔基本每天都得是三万锤,两个人配合一打就是六个小时,把一块金 " 疙瘩 " 打成 0.1 微米左右的薄片。经过上万次捶打出来的南京金箔,薄如蝉翼,软似绸缎。而师傅站在一百米开外,光听你这击打的声音,就知道你有没有偷懒。"

葛义根讲起学徒时期的故事,说虽然都是苦日子,但还是很怀念那段时光。他是 1984 年入的这一行,而他父亲在 1955 年建厂时就进来工作了,爷爷辈更是以打金箔为生,葛家几代人都在干这个行当,所以他也从来没想过要干其他的。年轻时候葛义根有时也会真觉得累了,那时候改革开放,外面挣钱诱惑也有、这行收入那时也微薄,想着是不是出来试试,但他也就是止步于随便想想的程度,真让他跳出来肯定是做不到,因为一是这个厂就像个大家庭、真舍不得,二是他冥冥之中认为,作为一个葛家人,总觉得自己必须担着这事。

一门 1700 多年的手艺,怕终结在自己这一代手里

采访的时候有个细节,我们的摄像团队为了让拍摄画面更有美感,在捻金箔的案台上放了一个水杯。葛义根和搭档王必生立马商量了起来,说是这么来让内行看到怕笑话,因为这样做不专业,他们这行对操作环境是有要求的,水会对金箔及用来夹片的乌金纸有影响。在确认了这次拍摄毕竟不是行业交流后,才勉强同意了这次 " 摆拍 "。

做金箔这事,确实需要这种细心。因为这绝对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技术活,从融化黄金、压成条,再到人工敲打、裁剪,一张薄如蝉翼一吹就飞的金箔制成总共需要 12 道工序,这些工序分别为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沾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箔等。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经科学测算,943 张金箔厚仅一毫米,一万张金箔重仅 178.125 克,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每一道环节都需要匠人对细节有执念。

" 当时在七八十年代,佛教系统会定向让我们来打黄金,比如一年供应 20、30 或 40 公斤黄金,我们来打造的时候是绝对不能耗金的,中国人民银行会对你有审核,对耗量是有严格要求的。" 葛义根解释道他刚才为什么会犯 " 职业病 ",因为这不是一件可以马虎的事情。

葛义根现在最大的焦虑感来源,就是怕这门祖辈传下来的 1700 多年的手艺最后砸在自己这一代手里。他的儿子还在上学,但是已经明确表示过自己对这行完全没有兴趣,肯定不会延续葛家手艺。而找徒弟这事也是困难重重,省里面希望葛义根能多带带人,他自己也是这么想,虽然现在算是有几个苗子,但大多数年轻人跑过来,也就是看看玩玩,没几天就觉得乏味了。厂里面以前人多的时候有一千多号人,现在是三四百人,问题关键出在年龄构成,最年轻的也都是三十多岁了,年轻人正在迅速逃离这个行当。

有时候葛义根自己也会想,是不是像他手上这种老手艺就让它自己这么消失,因为机器和流水线最终能替代掉。他的答案是自己不管怎样还是要继续坚持,因为他相信人做出来的东西是带着体温的,而且很多老手艺有着独特的价值内涵,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本身。

(编辑 王鹏)

相关标签

黄金 匠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