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两届 " 中国戏剧梅花奖 " 得主、原江苏京剧院院长黄孝慈 2017 年 1 月 9 日下午在南京鼓楼医院去世。
黄孝慈
所以,听到她去世的消息,第一反应是不相信。怎么可能呢?
三个多月前才采访过黄老师,精神不错,给她发的短信她忙完必回,给她打去电话核对各种琐碎的时间地点人名等细节,也总能得到她详细且耐心的答复。
这么说吧,黄孝慈老师,就是传说中那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有着金光闪闪无可比拟的功力和成绩,又有着亲切和善优雅礼貌的脾性和言行。她是真正的大腕,却没有当下年轻人的浮躁和傲气。
这样的老艺术家,真的是走一位就少一位了。
黄孝慈在贵妃醉酒饰杨玉环
她说,原来京剧可以这么美
黄孝慈,出生于京城的书香世家,初中毕业后考取 " 中国戏曲学校 "。 当时正是这所中国戏曲最高学府的师资鼎盛时期。
在老校长史若虚的安排下,被视为 " 好苗子 " 的黄孝慈先后跟随华慧麟老师、雷喜福老师学《桑园会》、《二堂舍子》,这是她的开蒙戏。之后换李香匀老师教《奇双会》,陈世鼐老师教《秋江》,王瑶卿先生的孙媳妇罗玉萍老师教《孔雀东南飞》。来自不同老师不同风格的京剧传承,让黄孝慈受益终身。
1959 年,师承梅兰芳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在首都剧场演《白蛇传》,还在上学的黄孝慈和同学专程去看。杜近芳老师的表演深深震撼了黄孝慈。" 原来京剧可以这么美 "" 原来京剧还可以这么演 ",从此杜近芳就成为了黄孝慈心中的 " 偶像 "。
1960 年,以全班第一成绩毕业的黄孝慈,回到江苏省京剧团。随后的岁月里,她潜心研究用心表演,为江苏实现了梅花奖 " 零 " 的突破,也实现了拜师杜近芳的心愿。
拜师的时候,黄孝慈已经是功成名就的梅花奖得主,并不是初学戏的小丫头了,但她还是遵循着古礼将师父如父如母一般的尊重和关心。
每年还会去北京好多次,看望师父杜近芳,还经常把江苏好吃好玩的东西寄给老师。去北京,也并不住酒店,跟曾经那个年代一样,吃住都在师父家。
她说,希望所有徒弟都能超过我
1988 年,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一出戏,一个演员引发轰动。那一年,江苏省京剧院选出新编京剧《红菱艳》参赛,40 多岁的黄孝慈扮演一位 15 岁的江南采莲女菱姐,竟演得那样活灵活现、风采动人。凭借《红菱艳》,黄孝慈攀登上了舞台人生的第一座高峰——赢得了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江苏京剧界实现了梅花奖零的突破。
在黄孝慈长达 60 年的演艺生涯中,她曾在戏剧舞台上非常完美地塑造过众多古今人物形象,她认为,年轻人是京剧未来的观众。为此,她发起创办东南大学 " 孝慈剧社 ",不仅亲自担任指导老师,还邀请各剧种更多的戏曲名家来为学生作指导。在宿迁,以黄孝慈名义命名的 " 孝慈少儿京剧艺术团 " 推进京剧进校园,传承普及京剧艺术。
在收徒、传承方面,黄孝慈更是重视,口传心授,毫无保留。她的徒弟们也个个不凡。高飞、张婷是江苏省京剧院后起之秀,史雪芬是比专业演员更痴迷京剧的票友,还收了南京市京剧团的小徒弟林爱娜。去年,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黄孝慈曾分享过自己对于师徒传承的心底话:" 收徒,就是要把我自己几十年的艺术积累都给徒弟,让徒弟少走弯路,把老艺术家的肩膀借给青年演员,催化他们成才。希望所有的徒弟都能超过我。"
她说,老伴喜欢摄影还会玩电脑
去年我采访黄孝慈老师的时候,是 9 月。那段时间,她有些忙碌,要排戏要教徒弟还要接受电视台的采访,那样有活力。
我表示想要几张清晰好看的她的照片当配图,黄老师说不难,她老伴喜欢摄影还会玩电脑,可以给我发电子邮件,言语中透露着小小的快乐和恩爱。
聊得开心了,黄老师说,邀请我去看她复排的《红菱艳》。《红菱艳》对黄孝慈和江苏京剧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但在夺得梅花奖之后的 20 多年里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再度上演。直到 2016 年,得益于省委宣传部的支持,省京剧院复排这部经典之作,由黄孝慈的徒弟高飞主演,在台词、服装等众多方面进行创新。
能看着自己当年的心血之作复排,黄孝慈的心里既高兴又感慨,她说正好国庆演出,你来看。我说好,正好跟您聊聊天。然而最终却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去成。她说没事以后还有机会。
没想到,错过就永远错过。
刚刚从黄孝慈老师的好友刘建凌那里才得知,病痛其实已经折腾了她很长时间,最后在南京医治的那段时间,她的精神一直不太好,但在病床上还坚持指点徒弟。" 聊起京剧,探讨起表演中的什么问题的那一小会,她会很精神,好像没生病一样。徒弟们也很孝顺,每天都来,跟家里人一起陪着她。黄孝慈老师去世的事,家里人还没敢跟北京的杜近芳老师说,但最终老人家总会得知这个悲伤的消息。"(编辑高霞 周冬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