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7-01-19
快快评 | 报道中“聋哑说话”,比假新闻更可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评论员 曹玉兵

今天网上一条 " 哑巴会说话 " 的新闻被热传。经过是:四川《内江晚报》1 月 10 日刊发的报道《盖新被穿新衣 31 户困难居民温暖过冬》开头写到:" ‘这新被子好暖和,晚上盖着一定很舒服!’ …… 居民赵全贵从社区网格员手中接过被子后满意地说。据了解,今年 62 岁的赵全贵是一名哑巴。"

" 哑巴会说话!" 社交媒体上上,许多网友对报纸上出现这样的报道感到惊讶,甚至还将信将疑。然而网上 " 有图有真相 ",网友的态度由怀疑转 向质疑、嘲讽甚至谩骂。有评论直言:哑巴群众也能开口说话,到底是稿件有误还是新闻造假?

对此,内江日报社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出现这个问题是记者写 " 某某说 " 习惯了,没有注意到写作中的不妥,加之后面的采编流程也把关不严,导致采编事故," 但经过报社调查,确实是和聋哑人沟通过,不是假新闻 "。

怪不得网友。 相信任何一个媒体人,看到一张公开发行的报纸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也会感到惭愧。网友将错误当笑话看,作为媒体人则需要深刻反思。

作为新闻工作者,尽管我们都不希望报纸版面呈现的文字新闻出现任何错误,并试图通过各个环节把关来减少、避免,但有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偏偏就出现了。比起单纯的文字性错误(最常见的打错字)," 哑巴会说话 " 的错误更可怕、更严重。

内江日报方面称,采访确实与被采访人 " 沟通 ",不是假新闻。也许在一些媒体人自己看来,假新闻是媒体报道的底线,只要不是新闻造假,都可以原谅。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和根源所在。

任何一家媒体,主观上都不会故意制造假新闻。绝大多数报纸,对假新闻也都是 " 零容忍 ",但现实操作中,因为转载、以讹传讹等刊发假新闻的媒体比比皆是。假新闻所涉内容,一般都是吸引眼球、能制造轰动效应的事件。结合《内江晚报》这篇报道,相信不是记者故意捏造事实,而是 " 写‘某某说’习惯了 "。

不是假新闻,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缓一口气。假新闻还相对容易发现,那些程式化的报道、官腔十足的新闻语言,读者同样会反感、唾弃。

如果把不发假新闻当作新闻报道的底线,这样的新闻操作理念已经与时代脱节。

早在 2011 年 8 月,中宣部联合、新闻出版总署等,在全国媒体推进 " 走转改 " 活动,即 "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就是要求记者,俯下身弯下腰," 一头汗两腿泥 " 写出好新闻,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 力。

2016 年 11 月,习近平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希望,其中就提到,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 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

" 哑巴会说话 " 的错误,是新闻报道程式化的结果。说到底最大问题就是采访不够深入细致,没有 " 改文风 ",缺乏 " 改进创新 ",写作习惯于 某种套路。结果弄巧成拙,自己挖了一个坑将自己给陷了。

读者可以拿它当笑话来谈,但媒体工作者需要以此为鉴、自我反省。

看起来,写好新闻、不犯错误是新闻工作基本要求,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编辑 余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