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南京城里的话题是摩天大厦,金茂拿下河西南鱼嘴 G97 地块,会挑战一下南京的最高大楼位置。
对高度的迷恋,往往映射着一座城市对于实力进阶的那点小野心。从 1995 年南京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 200+ 建筑金鹰国际商城开始,二十多年来,这座城就一直奔波在追求 200+、300+、400+、500+ 的冲高之路上,去掉“天线”后才 339 米的紫峰大厦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高楼迷恋症”。
上海陆家嘴魔幻感十足的打蛋器、开瓶器和注射器“三件套”,无疑成了全国城市的赶超对象。事实上,南京鱼嘴这次预计的 500+ 规划和其他城市比真的不算什么,深圳京基蔡屋围项目据悉会达到 739 米,苏州金鸡湖西区的“金鸡塔”传言也会到 729 米,而 636 米的武汉绿地中心基本已经坐实。
虽然坊间有“劳伦斯”魔咒一说 ——1999 年,德国经济学家安德鲁 · 劳伦斯提出“摩天大楼指数”,即摩天大楼立项之时,是经济过热时期;而摩天大楼建成之日,即是经济衰退之时 —— 但这并不妨碍大家伙对摩天大楼的追捧,高度带来的财富隐喻及感官冲击力实在太诱人。
当然今天的配饭视频其实并不是来分享各种在云端的摩天大厦的,高处不胜寒,我们反倒是想接点地气、紧贴脚下这片土壤来寻下根。都在讲未来、讲 GDP、讲新一线与国家中心城市,这时候我们把视野下降几百米,来问问“客从何处来”,比如说回到 1929 年的南京,看看当时南京城里老百姓的生活日常。
“干木四啊?”
你应该能在视频里听到这一句,还能听出当时的南京话和现在比还是颇有区别的。我们能从中看到夫子庙、升州路、还有分不清是哪个门的老城楼。
南京的市中心,大家公认的绝对是新街口。但是近年来其核心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业界也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叫“第三象限”。南站在新街口的南边,江北新区在新街口的西边,西南则是奥体鱼嘴江心洲。如果做个有心人,看一下近年来接近百亿的综合体地块拍地,几乎都是产自这个“第三象限”里,这里面似乎隐藏了一些解读密码。
再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南京最繁华的地方,或许不是新街口,也不是夫子庙,而是因靠近码头而崛起的下关大马路,据说当时的房价是新街口的八倍。
南京城一直在变化,每天都在起高楼,新的风景不断被开发出来,但也别忘了旧景。早前我们采访过文化史学者黄强,跟他聊到了消失的南京旧景,借这段视频再怀旧一下这些片段。
两小无猜长干里
长干里曾经是文化人热衷的居住地,也因为长干里一带文化事业的发达,明代著名的大报恩寺距离长干里不远。明末清初大画家龚贤在定居虎踞关半亩园之前,也曾在长干里居住。长干里曾经是市井味浓厚的居民区,“老子栽花百种多,清晨担卖下前坡。三间古屋无儿女,换得鲜鱼供阿婆。缫丝织绣家家事,金凤银龙供天子。花样新添一线云,旧机不用西湖水。”(郑板桥《长干里》)
旧时的南京船娘
十里秦淮,有一群以摇橹划桨为生的女性,南京船娘,听到这样的称谓,仿佛回到了“桨声灯影游秦淮”的年代。船娘们互相帮衬,一方有难,八方都来支援,手中的船篙、船桨就是护身的武器,谁敢硬来,也能打他个落花流水,因此即使那些所谓“湖匪”,也奈何不了她们。一毛钱坐一次船,荡漾在湖中,又有纯朴的船娘陪伴船边,价廉景美;想动手时,自己操桨;疲劳时,船娘撑竿,轻松愉快,惬意之至。
清凉山与清凉古道
六七十年前,到清凉山是需要攀登和走山路的。因为山林茂密,树绿叶繁,曲径通幽,同时清凉山靠近城区,一些喜欢寻幽访古的文人,常常到清凉山寻找情调,言情小说家张恨水便是其中的一个。这是一条山间羊肠小道。其景色的变化,也随着山形树木走向而移步换景。“三牌楼附近是较为繁华的一段,街道的后面,簇拥了二三十株大柳树,一条小小的溪水,将新的都市和废墟分开来”(张恨水《清凉古道》),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编辑 余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