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红艳 / 文 马晶晶 / 摄)4 月 28 日上午,长期跟踪研究慰安妇史的南京旅日学者朱弘,陪着 93 岁老母亲李毓汶来到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参观。走入陈列馆大门,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回来了!" 对一家人来说,这座陈列馆意义特殊。2003 年 11 月,在朱弘以及苏智良、经盛鸿等学者的积极推动下,朴永心老人重返中国,指认利济巷 2 号楼上第 19 号房间。朱弘先生 93 岁的老母亲,也曾与朴永心有过一面之缘。她回忆说,当年朴永心重返南京时,直夸自己养了一个好儿子。
19 号房间是当年朴永心的房间。
他曾与快报一起 促成朴永心重返南京指认慰安所旧址
28 日上午,朱弘先生陪伴 94 岁老母亲来到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参观。朱弘 1963 年出生于南京,早在 1997 年,他在云南做调查,无意中得知 " 怀孕的慰安妇 " 主人公还活着。2000 年,他又得知照片里的主人公是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便立即开始收集资料,制作纪录片。为了找到当年的那家慰安所,朱弘开始了频繁的奔波。他和日本专家西野瑠美子合作,收集到了当年日本在中国实践慰安妇制度的很多历史事实。
2003 年 1 月,朱弘赶至南京,在《现代快报》记者协助下,寻访朴永心当年所在的慰安妇遗址。在朱弘以及苏智良、经盛鸿等学者的积极推动下,同年 11 月,朴永心老人重返中国,指认利济巷 2 号楼上第 19 号房间,曾是她连续三年充当日军性奴隶的地方。
带着 93 岁老母亲参观利济巷慰安所 他说 " 我回来了!"
4 月 28 日上午,朱弘陪伴 93 岁母亲重回利济巷慰安所旧址,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回来了!" 现场,他代表父母捐赠了 10000 日元。
朱弘与大家分享他参与朴永心老人受害调查经过。
战争年代,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着实不易。朱弘说,母亲大学时代曾辗转在 8 所大学求学,但最终没有获得一张文凭。参观过半,在看到当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所长、美籍人士魏特琳女士的照片墙时,朱弘告诉母亲,这位女士当年救了很多难民。这似乎勾起了老人关于那个年代的记忆," 我是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我对侵华日军恨之入骨。" 她说。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前的雕塑,就是朴永心。
尽管已经是 93 岁高龄,腿脚不便,朱弘先生的母亲还是坚持爬楼,来到到 19 号当年朴永心的房间门口看一看。对她而言,朴永心不仅仅在照片里。" 当年她来南京的时候,我去火车站接过她,还与她一起吃过饭。" 李毓汶回忆说,如果朴永心老人还在,自己与她年龄差不多大。她告诉记者,当年朴永心重返南京时,两人有过一面之缘。" 当时她就讲,你养了一个好儿子,他也是我的儿子。"
(编辑 尹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