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7-05-03
袁家庄人的“梨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凡 / 文 田沁 / 摄)" 是梨园让我们袁家庄脱贫的!"5 月 2 日,现代快报记者在河北威县贺营镇袁家庄村进行 " 双百三同 " 蹲点采访时,村民们提起梨子,都表达了一份不一样的感恩之情。这五年间,因为梨子,袁家庄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袁家庄村,位于威县城西的沙河流域,因为村里大部分土地属于河滩地,沙化严重,漏水漏肥,不适合种庄稼。以前村民们靠种棉花为生,2012 年人均年纯收入仅 3920 元,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2013 年,威县县委、县政府把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确定了建设 10 万亩梨产业带的构想,启动了威县的 " 西部大开发 "。而袁家庄村,因为贫困程度高,成为了县里种植梨园的第一个村。

袁家庄村支书郑继奎兴奋地介绍,2012 年 11 月,第一个梨产业园在袁家庄建成。通过土地流转,村民们把土地转给做梨园的企业,这样一来,村民们可以挣到流转土地的租金,另外在梨园打工挣到了工钱,此外还能入股分红。也就是说,通过梨园,一共可以挣得 " 三金 "。有了梨园,村民们现在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 1 万 1 千多元。现在全村 2800 亩耕地已经全部流转完毕,共有五家梨园企业进驻,2600 亩都是梨园,梨子每亩达到了三四千斤。可以说,梨子是袁家庄村脱贫的法宝。全村居民 332 户,仅有贫困户 9 户。

现代快报记者去梨园探访时,看到不少村民正在热火朝天的忙碌。劳作者多是四五十岁的女性村民,一天工作可以挣 50 块钱。梨园一年都有活干,最近的工序是 " 梳果 "。为了保证梨子结出优质果,需要 " 忍痛割爱 " 把一个枝条上长势不好的小梨果修剪掉,只留一个最大的。

采访中,最难忘的瞬间是村民李大姐打开手机给我们展示清明期间梨树开梨花的图景。她开心地说,这是她今年第一次看到梨花,在她劳作的梨园里,格外有意义,她觉得幸福得不得了,迫不及待发到朋友圈给朋友们欣赏。她现在每天到梨园上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亲眼看着梨子生长,等待着收获果实。她的生活和梨的生长,已经融为了一体。

梨不仅让她的生活变得好起来了,更让她的日子变得美起来了。

(编辑 余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