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苏宫新 记者 陶维洲)个头不高、眼睛很大、一脸书卷气,这是初见刘旸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的身份——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现代快报记者很难将他和禁毒联系在一起。而更让人惊讶的是,他曾是射击运动员、" 神枪手 ",而且奋战禁毒战线的 18 年来,有 11 年是在缉毒一线,最近 7 年才干上禁毒预防教育的文职工作,曾获 " 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 "。" 禁毒工作必须‘文武’两条线齐头并进,武是减少毒品供应量,文是减少毒品需求量。" 谈起禁毒工作,刘旸滔滔不绝,言辞中不难听出他对这项事业不忘初心的热爱。
缉毒 11 年,他跟毒贩玩命
刘旸 1998 年从警,1999 年便从分局刑警队调到苏州市公安局禁毒处缉毒队工作,担任侦查员。众所周知,贩毒是刀尖上舔血的勾当,毒贩大多是亡命之徒。而作为侦查员,刘旸往往需要靠前侦查。" 当时也不知道怕,就知道干。" 回忆起那段岁月,刘旸说起来有点云淡风轻,但平静的语音背后,现代快报记者听到的却是惊心动魄。
2000 年,为了摸清一起特大团伙贩毒案中的成员往来情况,刘旸与另一名同事化装成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租住进了昆山某地紧靠毒贩据点的一户农家,架设摄像机对毒贩据点进行观察取证。" 当时和毒贩仅一墙之隔,除了拍摄外,还要对毒贩进行跟踪,最远一直跟到上海,最后在嘉定找到了囤货据点。" 刘旸说,还有一次他一个人在太仓 3 天,专门对一名毒贩进行跟踪取证。" 那是相当危险的,万一暴露,就是你死我活的战斗。" 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负责人说。
侦查时暗流涌动,抓捕中更是有各种无法预知的危险。现代快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刘旸总是有意无意遮住自己的右手。原来,他的右手中指第一指节的肌腱已经断裂,无法弯曲。那是 2008 年的一次抓捕行动。被围剿的毒贩车门不开,想到其可能销毁毒品及通报同伙,刘旸马上打开毒贩车辆后备箱,拿起一个长柄重物用力砸车窗。车窗砸开了,可他没有发现手指正大量冒血。原来,他拿的是一把装在布套子里的刀,由于太用力,锋利的刀刃割破了布套,把他的手指割得只剩一点皮肉相连。
刘旸学生时代曾练过 8 年的射击,拿过全省冠军,是射击国家二级运动员。因为这个原因,在几次在明确掌握嫌疑人有枪的情况下,他都枪支上膛首先冲进去。在缉毒一线干了 11 年,刘旸参与抓捕的毒贩超过千人,破获了一大批毒品要案案件。
三封信,让他坚定 " 从文 "
2010 年,作为缉毒一线的标兵侦查员,刘旸突然被调到了支队预防教育科,干起了文职工作。" 一开始,我也有点想不通,但因为一件事,让我改变了看法。" 刘旸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那是一位父亲的三封信。
2009 年,刘旸在缉毒一线时,一位伤心的父亲给公安局写信,希望警方救救他吸毒的女儿。" 当时我就上门了,一个挺好的女孩,被毒品搞得浑身是病。" 刘旸说,他当时的思路就是要打掉给这个女孩供货的毒贩。确实,根据女孩提供的线索,警方抓获了几名毒贩。然而,2010 年刘旸到了预防教育科后,却再次收到了这位父亲的来信,女儿还在吸毒。
这一次,刘旸从预防教育的角度介入,让禁毒社工对女孩进行帮扶,劝导其戒毒、远离毒品。2011 年,刘旸再次收到了这位父亲的来信,这次是一封表扬信。在禁毒社工的帮助下,他的女儿身体逐渐恢复并戒除了毒瘾。现在,这个姑娘已经结婚生子,获得了新生。
" 缉毒执法、打击毒贩,是减少毒品的供应,而预防教育、禁吸戒毒,则是减少毒品的需求。" 刘旸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干过禁毒的人都知道,要缴获公斤级的毒品是很难的,而如果能挽救一个吸毒人员,那么一年也许就能减少 1 公斤的毒品消耗量。" 所以,禁毒预防教育的意义重大。" 刘旸想通了这一节,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禁毒预防教育工作中去了。
" 他总是早上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下班,休息日也时常自己到单位加班。" 刘旸的同事吕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同事们都笑称,刘旸整天像打了 " 鸡血 " 一样。自从刘旸到了预防教育科,每年 "6 · 26" 国际禁毒日的活动就没重过样,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
(编辑 李蔚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