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连接了城市历史与未来的复兴正在被启动。未来,淮安不仅仅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有野心成为苏北地区的运河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生活中心——而这也正是运河之都对历史和未来的态度。
千年运河大历史的边上
淮安市郊码头镇清口地区,京杭大运河、盐河、二河、淮沭河、废黄河五条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水利奇景。因此,船和运河都是当地人最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
淮安这座古城,和运河紧紧捆在了一起。作为京杭大运河、古黄河和淮河的重要节点,在淮安这个运河之都,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和运河有关的故事。从码头镇开进市区,道路也始终在运河的两边盘旋。走在淮安的街道上,其实就是走在运河数千年的大历史边上。
淮安市区里的河下古镇,湖嘴街至今保留着昔日的气象。1500 米长的老街,地面主要是以花岗岩麻石铺成的,这些长则数米短则几十公分的石条,是古镇最坚实的记忆。淮安地处平原,本不应有这么多大石头。但只要略微了解淮安的历史就会知道,这个曾经的南北盐业集散地明清时代汇聚一大批富商巨贾,这些大盐商南下运盐,返程时就用江南的石头压船运到河下,结果也成了千年古镇的道路基干。古老石路的两侧,是上了年纪的青砖瓦房。
过去的河下古镇繁华异常,沿街全是各式商铺。老街一直通到镇旁京杭大运河的岔河——淮安里运河边的御码头,当年康熙、乾隆皇帝沿京杭大运河下江南时就是从此弃舟登岸,步入湖嘴街,随后进入老淮安城。很多当地老人回忆小时候,会说能从家门前看到孤帆远影,那时里运河里还行船,河下古镇上就有货运和客运码头。
曾经富比苏杭的大都市
运河给淮安带来的历史荣耀,是淮安人至今对于运河的情感来源。
2006 年被命名为运河之都的淮安,有着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最早在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始开挖邗沟,从扬州通到淮安的末口,与淮河接轨后,从此沟通了江淮的交通枢纽。邗沟带有明显的军事目的,还有一些运输漕粮的功能,这是淮安最早的运河开端。
在隋代,运河在中国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重要位置。隋炀帝开凿了连通中国南北的运河,加上之前的邗沟一直通到扬州,把中原与江淮地区紧密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西通长安,北抵河北蓟城,南达杭州,全长 2700 多公里的庞大运河体系,为宋元以后的 " 京杭大运河 " 奠定了基础。而淮安仍然是这一运河系统中的重要节点。
南宋时期,政权退到了临安,运河的这一段不需北上,没有发挥作用。但是到了元朝定都北京,加上气候变化,运河的作用开始显现。宋朝时养蚕和丝绸都在洛阳一带,元朝气候变化使得到江南蚕丝业发达,八个产粮大省也都在南方,中央就重新挖了一条大运河,把之间通过洛阳的弓形运河拉直,从北京通州直到淮安。
自元朝起国家就在淮安设立了漕运的管理机构,但是真正叫漕运总督部院还是在明朝。明清两代 500 多年的运河文化,在淮安地区最直接体现的就是清口枢纽。清口的核心区域是淮阴区码头镇。《尚书 · 禹贡篇》里面就提到淮河泗水交汇之地,后来运河也从这里经过,加上黄河宋代夺泗水入淮,这样就把这个地方原来自然的水系给打乱了,清口就是五河交汇之处,历来为水利和运输重地。黄河的特点是泥沙多,像北方彪悍的汉子,淮河和运河则温柔,黄河带来了大量的泥沙,造成运河淤塞。因此,明清时代国家就想着如何治理,目的就是保护漕运,因为漕运是中央的经济命脉。明清时期的众多大型水利工程,全部都聚集在这个地方,特别是康乾时期,两个皇帝都曾六次南巡,就是为了监督河道治理和漕运视察。
直到今天,清口地区仍然保留着河道、堤坝、水闸、涵洞以及祭祀河神、风神的祠庙等众多运河文化遗产,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段,也几乎都位于古堤坝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大运河上进行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室,唯一的选择就是清口。
而对于淮安城而言,运河一直是淮安这个城市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命脉。淮安人对于逝去的辉煌至今仍充满想象。明清盛世时的淮安城,发达的漕运催生了诸多行业的兴盛,在城市中的里运河两岸,曾经延绵数十里商铺,沿岸商家夜夜灯明至深夜。在城中古迹清江大闸前有一块石碑,上书 "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 ",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穿梭而过。此时的淮安,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历史上最为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 " 四大都市 "。
在河下古镇,至今还能看到当年随着漕运发达时而兴盛的造船业影子。镇里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巷道,比如打铜巷、钉铁巷、摇绳巷、乾鱼巷等。这些巷子类似于今天的专业市场,大多是古人专门围绕运河船运而展开的专业生产制造基地,如摇绳巷是专为船用缆绳而设的制造基地。据《河下志》记载,当年河下曾有 108 条街巷。所以,1500 米长的湖嘴街,因为被时间层层累积的厚实密度,走起来并不算近,总有值得停下脚步的画面。
槽船经过大闸时,需上万人拉纤和抬船过闸。清代诗人龚自珍曾深夜在淮安运河边目睹壮观的拉纤场景,写下诗 " 夜闻邪许(船工们的劳动号子)泪滂沱 ",这其中有种对劳动人民的悲悯,也有对于人类群体力量的震撼。
为了管理漕运和河道,明朝政府在淮安设立了漕运总督部院和河道总督部院,漕运部门下设多个分支机构,承担各种政府职能,税务、水利、官员任免、防务等等等等。淮安市曾经挖掘出一个石碑,上有 " 漕标右营炮队 " 字样。一个分支部队都有炮队,其机构的庞大可见一斑。
南船北马,雅俗相间
城市的富庶必然会产生文学艺术的种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姜晓云对淮安的运河文化有相当的研究。他提出一个观点是,以 " 南船北马 " 为主要表征的淮安运河文化,与江南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显著不同," 南船北马 " 不仅促使各色人等的汇聚和南北物资的会通,还促进了以 " 码头 " 为中心的大众娱乐文化的发展,体现出一种雅俗相间的文化精神。
这在淮安的小说中有一定体现。元末,施耐庵曾迁居淮安到老。而宋江等梁山好汉曾占领过淮安,淮安画家龚开还曾为他们一一画像,并作了《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水浒传》中,西门庆是阳谷县人,而在《金瓶梅》中则搬到了清河县。《金瓶梅词话》的校辑者梅节认为:书中的清河,当是运河沿岸的一个城镇,生活场景较近南清河(今淮安)。《金瓶梅》评话最初大概就在淮安、临清、扬州等运河大码头上说唱,听众多为客商、船夫和手艺工人。
姜晓云认为,生于淮安的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气息也与传统的文艺截然不同。吴承恩出生在淮安一个商人家庭,接受的不全是儒家思想教育。在他的笔下,唐僧是儒生式的迂腐和执著(外表是和尚),猪八戒是农民式的懒惰和天真(外表是猪),沙和尚是码头工式的空洞和塌实(外表是脚夫),孙悟空是江湖英雄式的勇敢、机智和不羁(外表是个猴子),神仙们的举止更像官吏,妖魔们的神情更像黑道人物。可以说,运河大码头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书中得到了象形。
但另一方面," 南船北马 " 的交互汇通,也极大地促进了士林官商文化的发展,衍生出诸多精美的诗文和食物,给世俗味的淮安运河文化增添了雅意。
运河的开通,为读书人考试交游提供了便利,而船窗外的自然风景也激发了他们的才情。淮安的特别之处在于,淮河在沟通南北的同时却又区分着南北,加上运河两岸的风情,让众多文人留下了诗文。秦观有诗 "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苏轼、米芾等文化名人纷纷前往淮安第一山吟咏,目前山上仍存有题刻 88 块。而出生在淮安的诗文名家中,有象征着汉帝国 " 铺张扬厉 " 的大赋的开创者枚乘、名列 " 建安七子 " 的陈琳等。
而南北交汇也诞生了至今名扬天下的淮扬菜。由于大运河与淮河落差大,船行过淮,常常得滞留淮上。每值会试之年,江南、岭南赶考举子莫不汇聚于此。行役之人,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对酒当歌,品尝美味。而北方商贾下南方,也在此逗留。淮扬菜便吸收了南北风味,成为自己独特的菜系流传至今。
枚乘在《七发》中劝说楚太子时,留下了 " 天下之至美 " 的淮扬菜的最早菜单。大诗人李白路过淮安时,得到了一位老妈妈的热情招待: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由此,淮扬菜中有了名品 " 酒焖黄鸡 "。
在淮扬菜的众多食客中,尤其不乏盐商、茶商等巨贾和漕运总督、河督的大员们。这些人有了财富和权力的支撑,吃得更精致、更豪奢。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录下 " 河工之宴 ":食品之繁,虽历三昼夜之长,而一席之宴不能毕。淮扬菜以清淡见长,做工精细,味和南北。1949 年开国大典国宴上所用菜肴,就以淮扬菜为主。
运河之都的现代复兴
随着晚清漕运的没落,淮安城也不可避免地一度衰败。首先就是晚清国力下降,没钱疏通运河,造成河道不断淤塞,远不及明清盛世时有很多部门和庞大的政府投入在治理河道。海运开始逐渐取代漕运,而随着此后铁路的开通,漕运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上世纪的数十年内,曾经的漕运枢纽淮安也迷失了发展方向,成为一座普通的苏北城市。
但运河的功能还没有消失,相反,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使得现在运河的作用更大。机动船的出现让船运在在某些运输上成本优势比车和铁路明显。新兴产业也给运河带来了生机,比如黄沙、石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运输,一船能运数十上百吨,运到各个城市的码头,然后在短途车辆运输到工地。
解放后,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整治工作得到了各界的重视,以及淮安的各轮产业调整和发展,酒业、工业、服务业、旅游业、运河经济 …… 淮安这颗曾经璀璨的明珠重新焕发光彩。据悉," 五水交汇,九省通衢 " 的水陆中转中心淮安,2007 年 11 月 2 日,淮安南港 - 龙潭港集装箱水路运输实现首航,结束了苏北运河无集装箱运输的历史。淮安内河集装箱运输得到了迅猛发展,2008 年就突破了 1 万标箱,而在受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 2009 年,淮安的内河集装箱运输则是逆势飘扬,当年淮安港共实现集装箱吞吐量 3.4 万标箱。
淮安目前有三家企业从事内河集装箱班轮运输,即淮安新港、淮安南港和淮安东港,还有近 30 家货代和 10 多家船代,中外运、中远、中海等大型集装箱班轮公司与淮安配套合作。而且现在运河还在不断维护和利用,交通水利部门现在还在管理,河上也还在建新的大坝,让运河发挥更大作用。
相比运河经济的复兴,淮安对于运河文化的价值挖掘或许更让人期待。见证昔日漕运繁华的里运河在今天究竟将会扮演什么角色?
根据规划,里运河找到了新的角色定位——一条集文化创意、生态旅游以及特色主题乐园等多功能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重现现实版的 " 新清明上河图 "。
按照这一规划,几年后淮安城必定将是一个全新的运河之都。分布在运河岸边的历史遗存记录承载着淮安这座城市的往日繁华,而今淮安对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改造,将为淮安带来新的发展动力,一场连接了城市历史与未来的复兴正在被启动。未来,淮安不仅仅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有野心成为苏北地区的运河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生活中心——而这也正是运河之都对历史和未来的态度。
文 | 现代快报 · ZAKER 南京记者 曾浩 图 | 牛华新
(编辑 刘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