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一,50 后,从工厂退休后,她似乎反倒找到了自己的路子,开始玩设计。她曾经的专业是工科、担任过小学手工艺课的指导教师、定期参加创意市集。她设计的云锦系类首饰,曾获得江苏创意大赛一等奖。
走进王如一的家,一时间你不太能抓得准风格。
厚重的红木家具,从玄关到客厅都是老派的沉稳气场。但仔细打量,每一台柜、每一张桌、每一把椅的设计风格和木料的新旧程度并不高度统一,似乎是多年来陆续添置的。万变不离 " 中式 " 的新老式家具将客厅填得满满当当,硕大的藤艺沙发上铺着简单的暗红粗布坐垫,每一个角落都立着一只老式五斗橱柜——其间暗藏着朴拙的陶罐、欧洲背回的瓷艺木雕、女儿从小到大不舍得扔的玩具,既满足大量杂物的收纳需求,也成为陈列手工作品的展示柜。所以也不只是中式风,倒是有着一团中西风大小物件融洽交流的和气。
废物焕新的手工作品是王如一最乐于展示的私人爱好。几年前王如一从工厂退休,她开始尝试着用一些不起眼又接地气的材料做成首饰,时间不长就做得小有名气。而在这之前,这种由兴趣生发的超强动手能力包办了家里几乎全部的软式装修。
进门处的玄关柜上有一只残缺的刺绣圆桌屏,玻璃部分不巧被猫打破,王如一就用干掉的玫瑰花枝藏在桌屏后面伪装成一体;玄关对立面的墙角处立着一盆干花草,向日葵是假,但两株铜色的莲蓬却是王如一自己在厨房风干制成的,原本只是女儿丁玎遗忘在冰箱里的新鲜莲蓬,一花一果、亦真亦假,也是别有乐意。王如一对于制作风干花草特别有热情,路边废弃的不知名的草枝藤蔓、乡间农田里的稻穗棉花、朋友送来的鲜花嫩瓣、邻居扔在门外的残败绿植,都在她的手中变成延缓时光流逝的小玩意。
残缺的、被抛弃的所谓 " 旧物 ",恐怕在王如一眼中依然是值得利用的好东西。外婆去世前穿不了的绣花鞋,留下来放在客厅博古柜的最下面一层;老邻居丢在院子垃圾桶里的算盘,捡回来当做具有时代感的摆件;来宁交流宿于家中的外国高中生留下的衣裤,改造成休闲风布艺手包;饭桌上丢掉的日本海蟹壳、椰子壳,自己上手切割染色配相框,挂在厨房的白瓷墙上做装饰。捡东西的习惯甚至感染了家中的清洁阿姨,阿姨也会悄悄捡些好玩的东西留给她,说 " 我出门看见这个猜你会喜欢,就给你捡回来了 "。
" 其实每一样我都能说一个故事。就像客厅的博古架上,那个小瓷花瓶就是我和先生谈恋爱时候买的;一个迷你的紫砂壶,是我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时我父亲送我的;还有女儿念‘小红花’艺术团时赢回来的毛绒玩具,我全部都留着呢。"
说起厨房,倒是一派摩登气息。厨房是王如一自得其乐的私密小天地,所以一瓶一罐的摆放都得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房子装修的时候王如一全权交给先生处理,唯一给厨房提了个要求:必须装台电视。于是,现在厨房里不但有电视,还有王如一从日本的设计书里看来,甚为喜爱的挂壁式 CD 播放器;一台胶囊咖啡机,奶泡机(每日饮上一两杯);占据半边墙壁的玻璃试管花器,和占据另半边墙壁的彩色相框。
玻璃花器也是捡来的 " 废物 ",王如一曾经帮朋友玻璃厂的器物设计过造型,偶然见到了这一仓库的废弃太阳能热水器管,想着做点什么好。" 我给每个管子上端打洞,就可以挂在墙上做花器。" 冬天养些自由生长的绿萝枝叶,春季插些应季鲜花,怎么舒服怎么来,倒也为无聊的白瓷砖墙平添了热情。
文 | 张雅婷 图 | 现代快报 · ZAKER 南京记者 牛华新
(编辑 李蔚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