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黄艳)历史考题难不难?名师点评表示,试题内容的选取与呈现方式的选择等,均充分考虑了南京市 2017 届初三年级的学情与教情实际,突出基础性,关注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突出主干 以生为本 稳中渐进
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江宁区教研室副主任 王必闩
今年中考历史试卷,依据课程标准和 2017 年中考指导书命制,主要考查初中毕业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基本学习方法的习得程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状况,旨在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一、以生为本,突出基础性,体现人文价值
试题内容的选取与呈现方式的选择等,均充分考虑了南京市 2017 届初三年级的学情与教情实际,突出基础性,关注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第一,立足学测,体现基础性。依据中考指导书,试题覆盖初中教科书 37 个单元中的 36 个单元,均为初中毕业生应知应会的主干知识;考点布局合理,七、八、九年级分值分别为 15 分、20 分、25 分,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史分值分别为 31 分、17 分、12 分。大到整卷试题编排顺序,小到选择题选项设置,均尊重历史的时序性和逻辑性;聚集主干,立足教材,考查初中毕业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状况,没有偏题、怪题,没有超纲现象。
第二,兼顾选拔,体现人文性。在立足学测基础上,关注学科特性,提高人文素养。如:第 2、4、5、6、7、8、10、11、12、13、14、15、16、18、19、20、21、24、26、27、28 题,选取朴实的背景材料,从多样、新颖的角度设问,在贴切的新情境中,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识别和运用历史图表,初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基于历史常识的历史时空观念、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稳中渐进,体现延续性,发挥引领功能
本着平稳为主、稳中渐进的命题思路,关注初中历史课程特性与功能、目标与要求,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彰显初中历史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势,发挥考查对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引导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第一,以稳为主,体现延续性。题型与题量,情境创设与表述方式,阅读量与书写量,难度结构与布局,模块结构与比例等,均延续 2016 年的风格。试题内容正确、准确、科学,立足主干,体现高覆盖率;语言简洁完整,设问指向明确,层次分明;图表、文献资料持之有据,真实可信,切合实际;答案表述规范,准确,明了。
第二,稳中渐进,体现导向性。遵循历史教育规律,从培养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视角出发,通过 " 点——线 " 结合的呈现方式,以点见线,以小见大,体现课程特性,考查学科教育功能的达成;通过贴近学情的图文材料搭桥和由浅入深的设问层层铺垫,引领学生在适度的新情境中,回顾已学、运用已会,或识别、判断,或联系、区分,或归纳、分析,进而走向适度的创新生成。如第 2、3、5、10 题,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第 26 题,关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关注国土与主权教育;第 8、9、11、12、13、27 题,关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关注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第 14、15、20、21、22 题,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及文化的多样性;第 16、17、18、19 题,关注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趋势,第 23、24、25、28 题,关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整张试卷对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指名了方向 .
落实规范 贴近学情 彰显特色
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南京三中文昌初级中学校长 郭蜀宁
2017 年中考历史试卷,卷面清新有序,结构贴切合理,行文简洁流畅。遵循科学性、突出基础性和体现导向性是其主要特点。
一、落实规范,遵循科学性
试卷遵照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2017 年南京市中考历史指导书》命制。题型与题量,情境创设与表述方式,阅读量与书写量,难度结构与布局,模块结构与比例等,均符合学科的既定指标与考查要求,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试题内容正确、准确、科学,立足主干,体现高覆盖率;语言简洁完整,设问指向明确,层次分明;所选图表、文献资料持之有据,真实可信,切合实际;答案表述规范,准确,明了。
二、贴近学情,突出基础性
基于 2017 届学情、教情实际,本着平稳为主、稳中渐进的命题思路,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充分体现学业水平测试性质。
第一,形式结构,保持稳定。延续 2016 年整卷风格,各项指标均保持稳定。难度系数约为 0.8,难度结构、考查能级结构均为 7:2:1,没有偏题、怪题,入手容易,铺垫、引领到位,不为难学生。
第二,立足主干,覆盖面广。立足历史常识,关注时序性与空间概念,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覆盖初一、初二、初三教科书 37 个单元中 36 个单元,且均为学生应知应会的主干知识;考点布局合理,七、八、九年级分值分别为 15 分、20 分、25 分,政治、经济、文化史分值分别为 31 分、17 分、12 分。
第三,紧扣考纲,尊重学情。以中考指导书为依据,大多数试题答案均源于现行教科书。情境创设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现状与发展需要,呈现方式贴切,语言简洁流畅,设问指向明了。多数选择题,或标明明确的时间、空间,或提供明确直接的提示,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注解,或尽量降低非选项的干扰性。非选择题则通过贴近学情的图文材料搭桥、由浅入深的设问层层铺垫,引领学生在适度的新情境中,回顾已学、运用已会,或识别、判断,或联系、区分,或归纳、分析,进而走向必要的创新生成。
三、彰显特色,体现导向性
关注初中历史课程特性与功能、目标与要求,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彰显初中历史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势,兼顾选拔性,适度发挥考查对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引导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第一,适度创设新情境,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学科基本素养的养成。如:第 2、4、5、6、7、8、10、11、12、13、14、15、16、18、19、20、21、24、26、27、28 题,贴近学情,选取朴实的背景材料,从多样、新颖的角度设问,简单中透着历史味道。同时,在贴切的新情境中,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识别和运用历史图表,初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基于历史常识的历史时空观念、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第二,适度关注新联系,通过 " 点——线 " 结合的呈现方式,体现课程特性,考查学科教育功能的达成。如第 2、3、5、10 题,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第 26 题,关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关注国土与主权教育;第 8、9、11、12、13、27 题,关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关注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第 14、15、20、21、22 题,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及文化的多样性;第 16、17、18、19 题,关注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发展趋势,第 23、24、25、28 题,关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编辑 尹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