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7-06-22
特大龙卷风后365天,废墟上长出新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航拍阜宁南湾重建后的新家园

转眼间," 盐城 6 · 23 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 " 已经过去一年。2016 年 6 月 23 日下午 2:30 左右,特大龙卷风裹挟着冰雹、暴雨,袭向江苏省盐城市的阜宁、射阳两地。狂风自西向东横扫 9 个乡镇 29 个村,导致 99 人遇难,875 人住院治疗,3 万多人紧急转移,直接损失近 50 亿元。

回想起灾难来袭的场景,很多盐城人仍是痛彻心扉。然而,对于逝者来说,最好的祭奠莫过于亲人能好好生活下去;对于房屋倒损的受灾群众而言,最大的宽慰莫过于重建家园。

灾难发生一周年之际,现代快报记者重访盐城。在曾经遭到重创的村庄,记者看到了 " 生活的烟火气 " ——早晨,人们走出家门,携带农具下田干活;下午,孩子们回到家,聚集在社区广场上玩耍;傍晚,油烟和菜香从厨房飘出 …… 在这里,人们没有忘却那场灾难,但他们已经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信心。

南湾幼儿园小男孩向记者展示折纸

废墟之上,一座新城已经重生。

废墟上的希望,小网红有了新家

那是一场让亲历者永生难忘的灾难。

经气象专家判定," 盐城 6 · 23 风灾 " 最强风力超过 17 级,73 米 / 秒的风速已经接近了高铁飞驰的速度。龙卷风所过之处,树木折断、房屋倒塌、高压输电铁塔被拧成麻花,几十吨重的水泥船被吹得从水里倒扣在岸边。

去年 6 月 24 日,现代快报记者徐洋在阜宁县大楼村与南湾村的交界处,拍摄了一组两个孩子在废墟前快乐玩耍的照片。这张照片刊发后在朋友圈瞬间刷屏,随即不仅登上了《人民日报》,还被各大媒体及网络转载,两个孩子的笑容,给刚刚经历了劫难的受灾群众,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2016 年 6 月 24 日,龙卷风过后两个孩子在废墟前快乐玩耍

这张图刷屏了整个网络

照片上的女孩叫潘雅娟,今年 8 岁,刚上一年级。去年风灾发生时,她在镇上的幼儿园上课。爸爸潘立龙带着她回到家,小雅娟看到家里的屋顶没了,伤心地问," 我们家的瓦怎么都没了?"" 我们是不是没有家了?"

第二天,住在镇上的姑姑带着孙子宋一波来看望小娟一家。看到消防官兵们在身后救援,小娟渐渐不那么害怕和惊恐,她和小波一起在废墟上开心地追逐玩耍 …… 这一幕被徐洋抓拍下来。如今,这张照片被还原成真实场景,被 " 盐城抗击 6 · 23 特大龙卷风纪念馆 " 永久展示。

两个孩子的照片被还原成了真实场景

一年了,原来的废墟也早已清理,隔着一条马路,就是潘雅娟的新家。今年 5 月份,潘立龙拿到了新家的钥匙。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新房有 100 平米,政府补助了 5.5 万元,自家只掏了 3.5 万元。马上,家里要开始装修了,他的脸上笑意止不住," 太满意了,以前怎么也想不到能住进这样的新房。"

重返美丽家园,这里比以前更好了

小雅娟入住新家

小雅娟入住新家的故事,是这一年里,盐城灾后重建安置的一个缩影。

今年 5 月至 6 月,现代快报记者连续重访盐城灾区,20 个安置点、55 万平方米的新房已经全面完工,不少居民已经入住,部分居民还在装修。在曾经遭到重创的村庄," 生活的烟火气 " 正在复苏。

被摧毁的房子和重建后的新家

航拍新房

5 月 13 日中午,在阜宁最早建成交付的陈良居委会安置点,叶久玲正在逗弄小外孙睡觉。她告诉记者,去年风来了,把家里 60 平方米的瓦房都刮垮了。叶久玲说,家没了,心里难过得要死。如今,他们一家住上了 90 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楼上楼下有 3 个卧室,干净敞亮。

叶久玲一家拿到新房钥匙

在射阳县陈洋安置点,61 岁的赵玉兰坐在自家 100 平方米的新房子里直感慨:真好。浅黄色的壁纸,粉红色的推拉门,干净整洁的厨房,这一幕让人很难想象,就在一年前,龙卷风把她的三间瓦房吹了个底朝天,房顶、墙全倒了,除了两张桌子和一个冰箱,什么也没有捡出来。

安居才能安心 与时间赛跑的重建

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住上舒适的新房,江苏全省总动员,几乎就在抢险救灾的同时,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灾后重建工程已经启动。" 在不到 1 个月的时间内,就建成了 769 套临时安置用房。同时完成了 20 个安置点的全部规划。" 盐城市灾后重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锋说。

短短一年,盐城建设 20 个集中安置点,居住面积近 55 万平方米,用掉了 19.87 万立方米混凝土,2.57 万吨钢筋,27.71 万立方米砖头,灾后重建总投入 16.79 亿元。

" 一般县城的房子一平方米的水泥也就是 45 公斤,我们要求达到 50 公斤。主体结构是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 射阳城建集团项目管理公司副总吴海洋说,在房屋外墙上,还采用了保温材质。" 每一片瓦上都是打了钉子的,以后刮风也不会受影响。"

安置点重建速度要快,质量也要严格把关。阜宁县城投公司副书记陈慧淼介绍,为确保每天按时效进度向前推进,按时交付安置房,每天都有专人在工地巡查,发现质量问题第一时间交办,跟踪落实。

自家的房子建得怎么样,群众也能参与监督。在孔荡安置点,74 岁的老泥瓦匠孙久生就是监督员之一。每天上午和下午,他都要和 3 个同伴一起,在 3 万多平方米的安置点 " 巡逻 ",发现质量问题立即上报。

孔荡安置点的质量监督员们

今年 6 月底前,5164 户受灾群众将全部入住舒适宽敞的新家。新家舒适宽敞,周边配套也更加完善了。" 通过推进灾后重建工作,不仅要让受灾群众达到灾前生活水平,还要优于灾前生活水平。" 盐城市政协副主席、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说。

政府搭台家门口就业,生活也有了保障

从废墟上夯下第一块砖开始,盐城就着手居民增收的重建工程。如何让有了新家的村民,能够持续富下去,才是真正的头等大事。

在射阳县海河镇旭日安置区,12 位受灾农户就成了 " 上班族 "。去年 7 月开始,在村干部的牵线搭桥下,他们来到村子旁的绿禾生态农庄工作,每天负责采摘油桃、锄草等工作,一个月下来,能拿 2000 多。

为了让受灾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利用草编和农民画两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射阳经济开发区在陈洋安置点附近打造了一条创业街,邀请来了民间艺人免费上课。

顾乃秀是陈洋居委会的一名农民,去年风灾,家里的房子倒了。在村干部的鼓励下,顾乃秀来到培训班学习。学画刚 3 个月,她就创作了 6 幅画。前不久,有 3 幅画作卖了 800 块。还有一幅名为《人勤家业旺》的作品获了奖,卖了 4000 块。

顾乃秀在创业街上的一家画室作画

最近,阜宁县吴滩街道立新村党总支书记陈红明也很忙。风灾前村里有几十户人家养猪挣钱。龙卷风过后,猪圈没了。为此,陈红明和几个村民提出,要在立新桥东面建一个高标准的养殖场,养猪年出栏量能达到 7000-8000 头,能吸纳 30 多名村民就业。

" 我们向政府提出这个想法后,党委政府也很支持,派出专门的干部与村民一起,到各个部门去办手续。前前后后只花了 20 多天。" 此外,在 204 国道西面,陈红明和大家商量,还要建设一个钢架大棚,里面可以养虾、种西瓜,这样一来,80-100 位村民就业也有着落了。

居民生活在慢慢变好,风灾中受损的三产服务业的 " 元气 " 也正逐渐恢复。据顾云岭介绍,盐城阿特斯协鑫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是受灾最严重的企业,总损失达 12 亿元,今年 4 月 15 日全面恢复生产,随着设备出新、技术提升,年产能较风灾前还提升了 20% 以上。

现代快报记者 项凤华 是钟寅 徐红艳 姜振军 杨菲菲 / 文 马晶晶 徐洋 施向辉 赵杰 周妍 / 摄

(编辑 刘魏)

相关标签

盐城 阜宁 孩子 快报 陈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