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7-06-23
“中国好人”陈红明:风灾后怀着对父亲的愧疚,走过最忙碌的一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项凤华 是钟寅 徐红艳 / 文 马晶晶 赵杰 / 摄)这里是盐城 6•23 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后,阜宁县境内唯一保留下来的废墟,两层小楼被风削去一层,一辆被砸扁的轿车靠在墙边。时隔一年,人们再次走过这里,望向不远处崭新的安置点,巨大反差总会让人感慨不已。对于立新村村民来说,这片废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记录下灾难来袭的伤痛,也记录下灾难面前人们相互扶持、共度难关的真情。

失去至亲,强忍痛楚

立新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陈红明

" 这栋塌掉的房子就是我家。龙卷风来的时候,我离家不远,风一停就想赶回家。" 时任立新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的陈红明当时没能如愿回家,他听到了村民陈庆文家中传来的呼救声,赶紧过去救人。救完这家救那家,呼救声一次次响起,一次次挡住他回家的脚步。平时走回家 10 多分钟的路程,陈红明足足走了 1 个多小时才到家。最终,他救了 20 多户人家,可自己的父亲因为没能得到及时治疗,不幸去世。回忆起这些往事,陈红明低下头叹了一口气," 对父亲,我有愧疚、有遗憾。可我总不能明明听到有人喊救命,却自顾自地往家跑。我做不到。"

至亲离世、家中损失惨重,都没有打垮陈红明。他说,眼泪只能往心里流。

得让村民早点住进新房

党群服务中心配备了医务室、活动室等配套设施

2016 年 8 月,陈红明作为抢险救灾的先进典型,登上了中央文明办发布的 " 中国好人榜 "。对他来说,这份荣誉也是一种鞭策。他说,灾后的 365 天,是一生中最忙碌的一年。已经成为立新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的陈红明,所有的时间被 " 灾后重建 " 四个字填满,他掰着指头算起大大小小的事情," 要给村民协调发电机、水泵,组织抢种粮食;要顾着住在临时安置点的村民,每个人都得吃饱穿暖;要协调新建安置房的征地工作;新房施工后,我得在工地盯着,工程不能出纰漏;房子建好后,我要给老百姓统计名单,组织摇号分房 ……"

马不停蹄地忙碌一年,陈红明的脸上晒得黝黑红亮。他咬着牙坚持下来,就靠一个信念支撑," 让咱们村的人早点住进新房子,这是我最大的任务。"

村民宋友祥原本是一名船员,风灾发生时他不在家。他说," 我家房子塌了,老婆给压在下面,是陈书记救出来的。" 他提起陈红明连赞 " 这是一个好干部 "。如今,宋友祥的妻子已经伤愈,新家的钥匙也已经拿到,120 平方米的大房子,一家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准备等房子装潢好,就让一家人住进去,自己安心出门打工,要把生活红红火火过起来。

村民孙永华已经 64 岁,他家的房子也被大风吹倒了,原本还有些焦虑的老人,拿到新房钥匙后,终于展颜而笑。他说," 有命在,就有钱挣。老房子没了,我们还有新家。" 他和老伴儿这一年就在新建安置点的工地做小工,攒下 1 万多元,准备用这笔钱装修新房。

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村民致富

立新安置点新貌

给村民分好新房,交了钥匙,陈红明终于能顾上自己家。他付了 7 万元购买的 140 平方米新房,也在立新安置点。他说,自己既然当了村干部,就得和大家在一起,得天天见到村民,才能及时了解大家的需求。

如今,陈红明最上心的一件事,就是要兴办养猪场。原先,小规模养猪是立新村的特色产业,村民都能靠这项产业增加收入。现在,村民们集中住在安置点,分散养猪肯定行不通,可丢掉这个产业,老百姓又少了一块收入。他便主动联系企业,找来一笔投资,将在立新桥东面办起一个养猪场,生猪年出栏量能达到七八千头,企业分户发包,集中养殖,还能创造 30 个就业岗位,村民能在家门口打工。

有了新家,有了产业,村民们干劲充足,陈红明也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他时常还会回到老宅废墟看看,每每看到这片废墟,他总会感慨," 那样的大灾大难就撑过来了,以后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撸起袖子加油干,我得带着村民一起过上好日子呢!"

(编辑 王鹏)

相关标签

陈红 父亲 盐城 阜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