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翟梦杰 实习生 杨雨 记者 仲茜 文 / 摄)2017 年 1 月 11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预应力学科带头人吕志涛先生因病逝世。一年后的 1 月 11 日,300 多位东大师生、同行师友,选择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祭奠他们的恩师——成立 " 东南大学吕志涛科技教育基金 ",并召开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学术论坛。
上午 9 点,大家相聚在东南大学榴园宾馆新华厅,一同见证 " 东南大学吕志涛科技教育基金 " 成立仪式。令人感动的是,吕志涛院士的遗孀王凤英女士、女儿吕清芳女士,率先对基金捐赠吕院士生前积蓄 100 万元,吕院士的学生和社会各界建筑工程企业也纷纷捐款,使得该基金初始资金达 400 万元。据悉,该基金今后将主要用于国内土木工程学预应力结构相关科学研究,并为东南大学在校大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以及资助吕院士母校浙江新昌中学的贫困学子。
基金成立仪式上,吕院士的诸多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现场,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来自解放军理工大学的教授王景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学聂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缪昌文教授、王建国教授等均来到现场,见证基金成立的同时,共同缅怀、追思吕院士的生平、贡献以及为人师表、谆谆教导等,立志要沿习恩师严谨的治学精神、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提携青年教师的工作传统,在土木工程学预应力研究方向取得更多创新突破。
【院士生平】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吕志涛院士是我国土木工程届著名专家、教育家、预应力学科带头人,他出生在浙江新昌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1956 年从新昌中学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1961 年,他成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1986 年以副教授身份,破格担任可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1997 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青葱少年到银发老人,一甲子的岁月,六十年的坚守,先生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土木工程教育,围绕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的重大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和工程应用,在各个时期都做出了开拓性的卓著工作,并在 2014 年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 年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
" 吕志涛教授曾为他的高中母校新昌中学题字‘兢兢人强’,他的一生也是始终践行着这四个字,毕生心血致力科研。" 先生的弟子,同样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缪昌文教授在回忆中说起," 先生做人做事十分低调,敬业精神更是令人动容,在老师晚年患病期间,依然以超然的态度一边与病魔做抗争,一边仍坚持为学生开设讲座和指导团队研究。" 缪院士表示,成立 " 东南大学吕志涛科技教育基金 ",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成为了让吕院士精神的传承将会有一个永续的载体,不断激励后辈中青年研究学者,为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而努力终生,这种 "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 的傲人风骨和卓越精神是教育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沿习精神】对学生仁爱宽厚,对子女要求严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聂建国教授特地从北京赶来,他在缅怀先生时,用了八个字 " 严谨、勤奋、节俭、提携 ",并说起和先生一起工作的一件小事。"5 年前,先生来北京参加一个科技论坛,讲座中他从头到尾坚持坐在台下仔细聆听,当时他已身体不舒服且行动不是很方便,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他在听讲座中没喝过一滴水,中午也不肯回住处休息,就在我的办公室沙发上躺一躺。"
很少人知道,吕院士对学生无私奉献、仁爱宽厚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他对子女们的要求却是异常严格,女儿吕清芳在接受采访时一时哽咽," 我的父亲对学生是很宽容的,但是对家人却是可以说是很严苛的,鼓励永远比批评多,曾经我有点不理解,很多时候我和他在观念上会产生分歧,甚至扭着干,但是随着自己年纪的成长,我对父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了,事后想来,父亲真的太伟大了,而我也应该向父亲学习,要做的更好。" 吕清芳介绍说,此次捐赠 100 万元设立基金,也是父亲的遗愿。一则为了怀念、寄托对他的深切思念和缅怀之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传承吕志涛院士 " 创新报国、大爱育人 " 的卓越精神,激励后辈为我国的土木工程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编辑 李蔚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