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8-02-02
四五十年前人们是怎么过年的?到南博来体验“回家过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岑 文 / 摄) 春节将至,回家过年是每个人的心愿。2 月 2 日,南京博物院以 " 回家过年 " 为主题,用 2000 多件大家最熟悉又已经陌生了的物品,还原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院落、堂屋,八九十年代的客厅和卧室。老电视、酱菜缸、搪瓷杯 …… 最特别的是,这次展览南博大胆创新,所有物品可触摸、可把玩、可落座,让人身临其境。你一定会在这里找到满满的回忆,想起自己回家过年的感觉。

院子里的酱缸是老南京人的年味

推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子角落里大大小小的缸。排成一溜,看上去很神秘。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陈刚表示,这些东西不需要介绍,老南京人一看就懂。这是以前过年,家家户户必备的东西。" 南京人过年一定要吃什锦菜,要用到十多种蔬菜。" 据说,以前什锦菜用的蔬菜种类还要按照各家人头来算。人丁兴旺的家族,种类越多。

而有些蔬菜需要提前放在酱缸里腌制。"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老南京人就按照这个时间表,准备着过年以及来年要吃的东西。" 以前到了冬天,每家院子里都有这些。"50 多岁的南京人李大爷来参观,他感慨地表示,腌菜不仅是放在酱缸里腌,还要拿出来晒。现在基本都住进了楼房,已经没有可以晾晒的地方了。" 现在南京可能也就老城南还有人家在腌菜吧!"

村里人围在一起 守着黑白电视看春晚

春晚、春运、熊猫电视 ……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们奔向了新生活。那时候,谁家要是新添了熊猫电视,能引来左邻右舍不少羡慕的眼神。每天傍晚,全村的人都会围到院子看电视。40 岁的倪先生从南通如皋赶到南京来看展览。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家就是当年全村第一个有电视的。

" 大概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有了电视。那时候电视节目不多,总共六七个台,放的内容也比较单一,而且到了晚上 11 点左右,就花屏了,没有节目可看了。" 倪先生回忆,每天七八点,他家的客厅就坐满了人。" 十几个人会到我家来看电视。夏天,人更多,大家坐在院子里,把电视放在桌子上,拖到客厅门口。" 他表示,那时候电视的屏幕小多了,很多人都看不到屏幕,听声音也听得津津有味。

大年三十的春晚,更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目。早早就有人吃完饭,守在电视机面前。倪先生表示,一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家里还用着老电视机,可惜后来找不见了。

小虎队、射雕英雄传 …… 我们那个年代的追星

对于 44 岁的丁先生来说,他就是那个搬着小板凳到别人家里看电视的人。看着展览里一面海报墙,他特别有感触。"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视。如果要看电视,必须到生产大队去。上小学的时候,正好 83 版的《射雕英雄传》开始播放,我是一集不落地去看。"

他表示,后来上了高中,小虎队火起来了,全班同学都很迷。" 小虎队的成员跟我们当时几乎同龄,所以他们那种活泼一下子吸引了我们。很多人收集那种火柴贴画,还有女生把歌词抄在本子上。"

可玩、可碰、可吃 南博打造 " 沉浸式体验 " 展览

铺着蕾丝罩子的布沙发、床上的汤婆子、墙上的小霸王游戏 …… 这些场景布置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过去的年代,好像回到了过去的家,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共鸣。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刘文涛介绍,为了让大家身临其境,这次的展览特别采用场景复原的方式,还原当时中国人家里的布置,展示不同时期家庭生活场景。而且与以往展览所有的展品都放在玻璃柜中不同,这次所有的展品都是可接触、可体验的。甚至盘子里的糖,也是可以吃的。

" 通过打造这种‘沉浸式体验’的展览,也希望能带给观众更有温度的展览。"

如果你也想到这儿来找到过去的回忆,体验 " 回家过年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持续到 4 月 10 日,大家不要错过哦!

(编辑 魏如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