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伟豪 通讯员 刘颖 李超)昔日,她只是一个满脸稚气的普通打工妹,初中毕业就挑起了家庭重担;如今,她掌管着 4 家服装加工厂,带领近百名农村妇女奔跑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农村家庭出身的温凤华,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担当,唱响了一出 " 谁说女子不如男 " 的创业大戏,完成了从打工妹到 " 励志姐 " 的华丽蜕变。
△工作中的温凤华
因家庭贫困,她挑起生活重担
在徐州丰县首羡镇的晟宇服装厂,温凤华带领着一众姐妹正在紧张忙碌。摆放有序的几十台电动缝纫机," 嚓嚓 " 运转响个不停,女工们全神贯注,在各自的工作台上飞针走线。穿行在流水线上的温凤华,或查看女工们案头的工件,或亲自给她们做示范。
" 这是一批来自美国的订单。" 温凤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接到订单后,加工厂的姐妹们正加紧赶制,争取早日交工。据了解,温凤华加工厂里的订单经常是应接不暇,工人最多的时候可达近百名。31 岁的她如今已拥有 4 家服装加工厂,而她曾经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妹。
1987 年出生的温凤华,原是首羡镇温庄村的姑娘。因家庭贫困,学只上到初中毕业,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去了丰县当地的一家服装厂。学了 1 年多后,她又去了上海的一家服装厂,打工补贴家用。在那家服装厂,她做缝纫机工,一干就是七八年。
在外打工的日子充满了艰辛,居无定所,饮食清苦,劳动强度又特别大,忙时一天要上十几个小时的班,但温凤华从未喊过累、叫过苦,因为她知道家里的妹妹正需钱读书。2007 年,勤劳俭朴的温凤华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同在上海打工的小伙,两人心心相印,很快结为夫妻。
在外拼搏的那些年,不仅锻炼了温凤华的技术,也开拓了她的眼界。她渐渐不满足打工妹这个身份,同时因为父母年迈,家庭负担变重,温凤华寻找着机会。2010 年底,温凤华回到家乡,之后又去上海呆了 1 年,那时候她开始学着自己做点小生意,在海边卖水,十分艰辛。
创业路上充满坎坷
2012 年初,再次回到家乡的温凤华看到农闲时村里的姐妹无事可做,萌生了带领农村妇女共同创业的想法。" 一直以来,我都是做的服装,我也喜欢这个行当。" 温凤华在婆家丰县师寨镇开办了一个小型的服装加工点。创业之初,困难重重,但她坚持了下来。
△温凤华给女工们做示范
" 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更重要的是没有底气。" 温凤华说,刚一开始的时候连机器都买不起,都是跟别人借的,后来就是慢慢的做,慢慢的增加几台,有时候还欠工人工资,但是她们也没给我要过,反正觉着都挺相信我的。
创业之初,温凤华对一位好心老板的帮扶念念不忘。" 他也是做服装的,经人介绍,我们接了为他代工的活。" 温凤华说,本来约好了时间做一件样衣给人家看的,谁知骑着电动车的温凤华和人撞了," 膝盖肿胀得厉害,弯下去就疼痛难忍。"
但时间都约好了,温凤华就咬牙忍痛坚持了一天,做出了一件老板满意的样衣。而那位好心的老板,也被她执着的精神感动,当场就答应借 10 台机器给温凤华使用。这些机器温凤华用了两年,是她创业之路上重要一环,助推温凤华从打工妹到 " 励志姐 " 的华丽蝶变。
带领农村留守妇女就业脱贫
在创业过程中,温凤华不只谋求自己的事业发展,她鼓励村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学习技术,提高本领,积极创业就业。在她的带动下,周边村的妇女纷纷加入到就业的队伍中来。
" 家里有老人还有小孩,不能走的太远,在不忙的时候在这干点活,还能挣钱补贴家用。" 首羡镇陈楼村村民肖艳芹说,虽然温凤华是老板,但从没有什么架子,和工人们都是姐妹相称,有说有笑,大家都很合得来。
虽然与女工们打成一片,但是温凤华从未放松对质量的要求,因为她明白,只有做出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取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在温凤华的不懈努力下,订单数量飞速增加,工人也越来越多。
" 只要努力了,不成功也是给自己一份成长的机会。" 温凤华说,只要经历过,输赢都无所谓," 我不图挣多少钱,大家共赢就是我的心愿。"
在 " 三八节 " 前夕,在丰县首羡镇 " 最美家庭 " 表彰会上,温凤华被评为 " 十大有情有义首羡人 " 称号。首羡镇妇联主席张影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温凤华不仅自己创业,还带动了周边众多妇女创业就业,精神可嘉。
(图片来源:温凤华 提供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