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刘成 安路蒙 记者 舒越)近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官网公布了 2018 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名单,共有 55 位来自全球 26 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新当选,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邹志刚名列其中。
△邹志刚院士 佘治骏摄
他是光催化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据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每年增选新院士 45 至 50 名,院士必须由 2 名 TWAS 院士书面提名,既包括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也包括来自发达国家、但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一般来说,必须是所在国的院士,才有资格成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候选人。新当选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将在第 28 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上正式就任。
记者了解到,邹志刚院士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材料方面的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2015 年 12 月 7 日,正式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0 多年前,邹志刚放弃日本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回国,在南京大学建立起环境材料和再生资源研究中心。当时,可再生能源研究在国内尚属新领域,邹志刚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做起,不断产出重量级的科研成果。
" 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用水来做燃料,组成水的氢和氧可以单独地或合在一起来使用,这将为热和光提供无限的来源 ……" 这是科幻小说《神秘岛》中的一个预言,邹志刚院士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研究,致力于让这个预言从梦想走进现实。不过,当下人类获得氢的最简单途径是电解法,即利用电将水分解为氢和氧,这不仅需要高昂的成本,而且分解过程本身还需消耗大量的能源。
1972 年,国际上两位科学家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二氧化钛单晶电极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从此," 光分解水制氢 " 成为科学研究热点。而后三十多年,尽管各国科学家做出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但仅占太阳光 4% 的紫外光,让光分解水制氢的转化率低的可怜。针对这一挑战,邹志刚带领的课题组发展出新一代可见光(占太阳能 43%)响应型光催化材料,获 2014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国际光催化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也成为中国该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 预计到第二期 973 项目结题时,我们的光催化水解制氢转化率将达到 8%,接近美国能源部制定的 10% 商业化利用目标。" 邹志刚说," 但氢能源生产出来之后怎么办?为此,我们下一步也将进行燃料电池等方面技术的应用开发,最终达到低成本、高效率且环境友好地产生和利用氢能源。"
除了利用光催化材料提升太阳能转换率的研究,邹志刚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光催化还原 CO2 研究,并率先实现了利用光催化材料将 CO2 和水转化为氧气和甲烷等碳氢化合物。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挑战及国防安全的特殊需求,邹志刚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光催化降解有机有害物的机理,成功研制出日处理量达 20 吨以上的光催化污水净化设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从小想做记者,从细节入手培育学生
邹志刚院士说,小时候曾把记者作为理想职业,上大学时,他也迷恋过诗歌文学,到今天他的生活中还散发着文艺气息。
邹志刚对学生的培养体现有二个特点,一是兴趣,二是细节。邹志刚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伴随人的大半生时间,如果没有兴趣作为精神支撑,职业和事业最终会失去动力。邹志刚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学科前沿问题。他说:" 你们跟着我的课题做研究,肯定超越不了我,只有找到了新的可能有突破的研究方向,你们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他很重视对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细节问题。他认为学问做得好,首先要做好人。他要求学生在基本生活礼仪上要做到位,比如说,他要求学生们多说三个词:" ‘对不起’、‘谢谢’、‘再见’ "。" 对不起 " 是要勇于承担责任," 谢谢 " 是要时刻保持一个感恩的心," 再见 " 是要维护一个和谐融洽的团体氛围。他平时还要求学生注重个人的形象。个人形象好了,既能让自己打起精神,也是对他人的尊重。邹志刚办公室的书柜里整齐的摆放着每一个学生的档案,厚约五公分的档案夹里面存放着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实验报告、个人汇报等资料。" 注意看订书针位置的细节,我们的学生能做到把订书针钉在所有文件的同一位置。" 邹志刚说,把细节做到位才是做大事的基础。
(编辑 周冬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