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8-03-27
南京去年遗体捐献190人,他们的生命在“爱的奉献”中延续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胡静 记者 刘伟娟 / 文 赵杰 / 摄)生命只有一次,如何让它有尊严、有意义?3 月 27 日,上百名大学生代表、医护人员一起来到雨花功德园,祭扫器官、遗体捐献的志友,呼吁市民重视临终关怀,进行器官、遗体捐献。雨花功德园还举办了 " 如何告别生命 " 的公益讲座,探讨如何让每一个生命有尊严的离开,成人乃至孩子如何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

上午 9 点,东南大学医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殡仪馆工作人员,以及社区老年人代表,一同来到南京市器官捐献第一人——鼓楼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于璐墓前,默哀、致敬、献花。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01 年 2 月 19 日,25 岁的于璐在骑车上班途中遭遇车祸,最终因伤势过重生命无法挽回。面对女儿短暂的生命即将终结的现实,于璐的父母悲痛欲绝,然而就在这时,他们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女儿的角膜、肾脏、肝脏无偿捐献给他人。最终在 2001 年 2 月 24 日上午,于璐的角膜移植手术顺利完成;25 日凌晨 3 时许,肝脏移植手术顺利完成。

祭扫现场,来了不少老年人。今年 72 岁的余启顺表示,愿意像于璐一样捐献遗体。他说,人死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不如为社会做点贡献。自己吃过苦,也享过福,如今身体健康,没病没灾的,每天还能在家做饭带孙子,锻炼身体,有时出门旅游,这辈子知足了。

△嘉宾周宁

随着社会的进步,死亡教育、临终关怀逐渐被大家认知。当天,作为主讲嘉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54 医院疼痛医学科主任周宁说,死亡是一个人一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被关爱,即使生命最后阶段,仍是值得被尊重、被爱护,让老人有尊严的离开才是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周宁建议,为人子女,生活上,要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老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怀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

周宁表示,器官捐献能够拯救其他患者,非常有意义,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他呼吁更多的人能转变观念,参与到遗体捐献中来,用自己的身躯架起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为社会和人类作出最后的奉献。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17 年南京器官捐献者为 43 人,遗体捐献者为 190 人。他们用无声的大爱,让生命在 " 爱的奉献 " 中得到延续。

通过此次讲座,在场的人更加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真正明白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编辑 王鹏)

相关标签

南京 车祸 志愿者 鼓楼 东南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