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宋经纬)随着《红海行动》《战狼 2》的火爆,大家对红色主题的电影、电视剧热情高涨。《建党伟业》里慷慨激昂的陈独秀、《智取威虎山》中聪明果敢的杨子荣、《红岩》中宁死不屈的江姐,荧屏中经典的红色人物形象数不胜数。而你心中的英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4 月 15 日,由南京大学主办的 " 新时代背景下的红色电影 " 主题沙龙活动在万象书坊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生们,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们共同探讨了红色影视的文化意义及其未来走向等问题,对红色记忆中的英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提供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兴阳介绍了 " 红色电影 " 的历史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特征。红色影视主要以革命历史为题材,流贯在《红岩》《红旗谱》等作品中的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已凝集为当代影视文化的 " 红色基因 "。在叙事艺术上," 红色电影 " 经历了一个从偏文戏到偏武戏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 50 至 70 年代的电影,动作性不强而戏剧性很强,主要以人物对话方式讲故事,节奏比较慢。上个世纪后半叶,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智取威虎山》等电影强化了动作性,更多所谓的电影化叙事,也更吸引人眼球。红色影视的价值取向与叙述方式的变化,是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联系在一起的。
△李兴阳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提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蒋俊提到,过去的红色主题影视作品技术手法很强,烘托一个或两个中心人物,如《上甘岭》中的连长。当他收到首长送来的两个苹果时,没舍得自己吃,而是分给了坑道里的战士们。但两个苹果怎么分?电影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细节,第一个战士眼睛看不见,拿到苹果闻了一下,第二个战士则拿着那个苹果放在了自己的胸口。现场很多同学也回忆起这个情节,纷纷表示这个地方确实感动到了自己,印象很深。相比之下,《建军大业》等影视作品,则多以书写一批有勇有谋的革命人物群像为重点。
△蒋俊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提供
红色电影、电视剧比较能唤起 60 后、70 后观众的共鸣,这与他们的成长有关。而对于现在的 80 后、90 后乃至 00 后来说,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战争纷乱的年代,红色影视作品如何表现才更能让年轻一辈接受?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青年学者陆远表示,红色主题电影、电视剧形式可以更多样,比如好莱坞大片有末日主题,有外星人攻击地球主题,这些都可以借鉴,但要保证我们的 " 红色基因 " 不变。现场,三位专家还为同学们开了一份红色主题影视单。" 红色电影除了让我们了解历史,学习革命精神,更重要的是珍惜和平。"
△陆远 图片来源:南京大学提供
(编辑 高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