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18-05-13
巡山记之三 | 坪河护林员守山十五载 他还想再干十五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这一天,我们在崎岖山路上,摸黑翻过 1600 多米的山梁,借宿护林员江正坤家。

坪河村民组不通公路,也打不通电话,人家几乎搬空。江正坤夫妇,可能会成为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最后的人家。

50 多岁的江正坤已做了 15 年的护林员。" 我还想再干 15 年护林员。" 他说。

深夜来客 借宿 " 最后人家 "

来到坪河村已经是晚上 10 点过,我们看到灯光——那是江正坤挂在门口,专为路人指方向的电灯。

护林员江正坤和妻子已做好干笋炖鸡、炒腊肉、豆花,站在门口等待我们。

坪河村民组是习保区核心区内最后的一个村落,不通公路。多年前,电信公司曾采取特殊方式为村里装了无线固定电话。因维护成本太高,加上坪河的村民逐渐搬迁,人越来越少,这种电话现已停用,坪河恢复到 " 通讯靠吼 " 的时代。

" 本来也没有几户人家用这种电话。" 江正坤说,只是停用后,他跟管理站的联系很不方便,每次都要走几个小时去对接。

江正坤夫妇很热情,得知我们要来,就开始准备磨豆花。现磨豆花是黔北地区农村最隆重的待客菜之一。" 好久没人进来,来的路上都长草了吧 ……" 坐在长凳上看着我们吃饭的江妻不时问我们路上的情况。据说,她已经很久没出山了,也很久没看到外人从家门口经过。

儿女们早已住到保护区外,每天大多数时候,江正坤和妻子对坐。当江正坤出门巡山,或是到管理站办事,妻子一个人在家做家务、喂猪、喂鸡、看蜜蜂,再做好饭菜,等丈夫巡山归来。

江正坤说,山里冷、野兽多,出门不方便,孩子们也不肯回来。估计再等两个月,村里其他几家人也要搬走了,他家就是核心区里 " 最后的人家 "。

(记者与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江正坤家吃饭)

深山人家 亲身感受生态效应

9 日清晨起来,因为下雨,前行无望,返回也不成,我们只得留在江家,坐在火炉边聊天。

江正坤也是靠山吃山,养蜂是他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收成好,30 多桶蜜蜂带来好几万元收入。

" 最多的一桶,有 90 多斤蜂蜜。" 他说,养蜂几十年,他还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收成。

除了养蜂,江正坤家还有 10 多头牛,放养在很远的山沟里。平时不怎么管,出栏时,赶出山卖给牛贩子,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江正坤把好的收成归结于 " 生态好了,草和花多了,生活也过得顺了 "。

说到 " 生态好了 ",江正坤很有感受——三十年前,家门口的林子起火,烧了一天一夜,接下来好多年,蜜蜂产蜜量低。后来,成立了保护区,坡上耕地不种了,林子恢复起来,蜜蜂又能采蜜了,下暴雨门口小河的水都不浑。

(江正坤制作传统蜂箱)

老护林员 还想再干 15 年

亲眼看着树子一天天长起来,体会到森林重要,江正坤 15 年前加入护林员队伍,成为一名义务护林员,负责自家附近约 20 平方公里山林巡护。虽然,江正坤的月工资加补助现在也才 500 元,他依然喜欢这份巡护工作,也敢和违法者 " 斗狠 " ——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几个背着电鱼机,从毗邻的四川省地界来到坪河打鱼。江正坤赶过去时,鱼被打死不少。" 白花花的一片,看着都心痛。" 他说。

对方人多势众,江正坤控制不住,还和对方产生冲突,自己受了伤。村民闻声赶来,加上江正坤 " 玩命 ",打鱼的人胆怯了,趁着黑夜逃入密林。

十年后重提此事,江正坤仍遗憾没能将打鱼者绳之以法,同时又充满自豪——自从与违法者的短兵相接后,他巡护的林区,几乎没再发生过非法捕鱼、盗猎、盗伐。" 就连野猪、猴子,大白天都敢在房前屋后‘搞事’。" 他说。

现在,邻居们都将搬走了,江正坤一家也有搬迁可能。他和妻子已商量,即便今后搬出去,也还是要常回坪河,看看这里的山和水。

" 如果上级同意的话,我还愿意再干 15 年。" 他说,那时自己 70 多岁,就该退休了。

(江正坤夫妇)

(走出保护区,记者同保护区工作人员航拍留念)

相关阅读

巡山记之一:古道旁发现罕见的独蒜兰群落

巡山记之二:密林孕育不干木槐溪

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黔华 王弘扬

编辑 柴潇蕾 /编审 黄聪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暴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