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 2018-05-18
中日两国学生体验痛苦愤怒,用黏土创作悲伤面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谢毓灵 / 文 顾炜 / 摄)一条昏暗的小道上铺满了张着嘴、睁着眼的金属脸;面目悲痛挂满天花板的黏土面具;玻璃作品中隐约有一只眼睛默默凝视 ……5 月 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办、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承办的《新方法、新公众:痛的沉淀与超越》当代艺术展在纪念馆 1 号展厅开展。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展览展出全球著名雕塑家玛纳什 · 卡迪诗曼的 " 秋之落叶 " 金属脸艺术装置、日本教师松冈环和中日两国孩子制作的《南京的悲伤》黏土作品、中国青年艺术家孟舒的玻璃艺术作品,以战争反思为主题,展开跨越时空、跨越民族的 " 艺术对话 ",用作品来抚慰疼痛。展览将持续至 9 月。

中日两国学生用黏土创作悲伤的面孔,体验痛苦

80 多枚黏土脸挂满天花板,每一个都表情不一,有的痛苦、有的愤怒 …… 这组艺术装置由被称为 " 日本的良心 " 的日本反战人士、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女士带来,这也是她带着中日两国学生一起完成的作品。

"22 年前 1996 年,我组织日本大阪的青少年用黏土制作了《南京的悲伤》艺术作品,通过展示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悲伤的面部表情,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受害者的痛苦愤怒。" 松冈环说。

在今年 3 月,松冈环女士来到纪念馆,带领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制作具有特殊意义的 " 黏土脸 " 雕塑。纪念馆将中日两国学生制作的 81 枚黏土作品设计成 " 黏土脸 " 艺术装置,这些自由创作的悲伤的 " 脸 ",唤起观众对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的追忆,表达战争带来的疼痛在被记住的同时也的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

直面疼痛,700 多件 " 秋之落叶 " 复制艺术装置展出

在德国柏林犹太人纪念馆里有一处名叫 " 秋之落叶 " 的装置艺术,它由两万多枚张着嘴、睁着眼、面部狰狞的铁片 " 金属脸 " 组成。走在这条铺满铁片 " 金属脸 " 的路上,脚下会发出呐喊一样的回响,让人感知那些如秋日落叶般陨落的生命。这件艺术装置不仅反映在二战中犹太民族惨遭屠杀,也展现战争中所有无辜受难者遭受的迫害,表达对战争的反思,也意味着直面疼痛。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 2018 年 1 月底,"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 前夕,玛纳什 · 卡迪诗曼的儿子本 · 卡迪诗曼将其父亲生前创作的 " 秋之落叶 " 装置艺术中的 4 枚 " 金属脸 " 雕塑捐赠给纪念馆。纪念馆根据这 4 枚雕塑制作了近 700 个复制品,设计成 " 金属脸 " 艺术装置,观众走进 " 金属脸 " 铺成的甬道,脚下发出 " 咔咔 " 声响,体验 " 二战 " 中生命受摧残的受难者的呐喊,反思战争。

玻璃艺术作品,用通透的材质语言抚慰人心

一个个深蓝色的玻璃球体参差不齐得摆放,就像是一个个抽象的眼睛,眼中有升腾的气泡,以及一些黑色色彩缠绕,这是中国青年艺术家孟舒带来的艺术创作《白夜》和《守望 · 相助》。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孟舒师从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教授,此次展出的两件作品,是她在多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倾注心血,历时三年完成的艺术创作。

孟舒表示,气泡象征灵魂的释然,也象征战争带来的隔阂与仇恨随着沟通、理解、友谊慢慢化解。作品中黑色缠绕的部分象征南京大屠杀是基于个体的伤痛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的伤痛记忆,面对这段历史,所有人的心都是痛的。

" 玻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媒材,它有着轻盈光泽的视觉感受,它的纯净与透明也让人心生希望。我希望用它来抚慰人心,更加珍爱今天的和平生活。" 孟舒说。

(编辑 高霞)

相关标签

南京大屠杀 纳什 卡迪 二战 遇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