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鹿伟)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非遗技艺面临 " 遗失 " 的尴尬局面,如何一方面通过传承,使其 " 活起来 ",一方面通过创新,让其 " 火起来 "?5 月 20 日,2018 国际创意城市(南京)论坛举行。作为 2018 南京创意设计周的重磅论坛,2018 国际创意城市(南京)论坛以 " 非遗传承、设计创新 " 为主题,聚集了众多国内外创意大咖,与青年创意家共同分享一批顶级案例,共同探讨非遗在当下创新的途径、方式和可能性等话题。
△启动仪式开始
非遗要回归生活,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马达致辞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马达认为,非遗要回归生活,通过创新推动发展,"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
据悉,江苏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10 项,其中手工艺类 5 项;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146 项,其中手工艺类 54 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611 项,其中手工艺类 160 项。
在马达看来,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现状大体分为三类:成长型:比如刺绣、紫砂、水晶雕;维持型:比如织锦、泥塑、剪纸;休眠型:比如贝雕、抽纱花边等。他特别举了水晶的例子,认为水晶属于开发应用比较好的非遗,比如根据不同的星座,可以佩戴不同的水晶饰品。
" 我们保护的并不是产品,而是技艺、手艺。在市场方面,一味地迎合市场或者一味地创新会使非遗产品陷入孤立,不利于非遗产品的发展和传承。让消费者了解非遗产品,了解产品背后的创作理念是首要的。" 马达说,从工匠精神出发,去讲述非遗作品或者非遗产品的故事,这更能让市场去接受。
奥芬巴赫艺术与设计大学 ( HfG ) 艺术学院院长,曾服务的客户包含奥迪、博世、德国汉莎航空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的知名设计师克劳斯 • 海瑟,深港设计产业推动者刘小康(亚洲设计连副主席、香港设计中心董事会成员)等一众创意设计大咖也在论坛中共同探讨了非遗创新与文化传承在当今的价值。
" 迈出去 " 让非遗 " 活 "," 卖出去 " 才能 " 火 " 起来
而曾在米兰、埃因霍温、美国、上海和香港以 " 中国传统的未来 " 为主线策划和设计了六次展览的设计师张雷则讲述了过去 9 年间,融设计图书馆对传统手工艺的解构和材料研究,以及品物流形、融设计展、融图书馆驻场设计师如何应用传统手工艺创作当代设计作品。"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就是做设计时,没有想专业方面的问题,是全然面对一个真实的生活状况,用最合理的方法来盖房子,符合现实,一种掌握当地人、事、物的条件的设计。" 张雷提出 " 基本建筑 " 的说法。
以设计南京大学陶园研究生宿舍为例,张雷表示,他考虑到当地气候因素与私密性,设计了阳台与使用木质百叶窗,既可通风又可达到私密遮蔽。这个非常基本的想法,反映出一种朴素的设计思考,回归到人生活的基本面,使得建筑与人处在一种和谐关系之中。
建立了花丝、傣纸以及羌绣三项长期保护项目的 " 稀捍行动 " 创始人米城,以及第一个在米兰设计周上参展的中国设计师、南京福佑设计创始人马聪,在论坛上就非遗的传承发表演讲,提出 " 迈出去 " 与 " 卖出去 "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通过 " 迈出去 ",让传统文化、非遗技艺 " 活 " 起来;通过真正 " 卖出去 ",传统文化、非遗技艺才能真正 " 火 " 起来。手艺不能守,更不是因为保护才传承下来的。只有创新才有时代价值,只有时代价值才有传承意义。传统技艺的理念创新、工艺创新、审美创新、传播创新。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