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5 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节由此开始。
遵义城外,高高的海龙屯上,考古工作站里,李飞带着一群遗产保护者,继续整理出土文物资料。
此时,屯上道路积雪未融,悬崖上挂满冰刀霜剑。
考古工作站里:万千冰冷残片中读史
山巅的考古工作站,正好位于迎风面上,三面无遮挡。站在门口,不出 5 分钟,人会冻得手脚冰凉。 室内陈列架上,摸一下都透凉的瓷片、陶片、砖瓦等,等待提取信息。
这些文物,是 2012 年以来,李飞和同事们连续工作数年发掘的。包括瓷片、瓦片、陶片等在内,有数万件之多。
烟雾弥漫的室内,李飞和韩文华、谢长勇,以及不取分文报酬的志愿者陈农、李孝民,还有海龙屯的 " 超级粉丝 " 葛乾江,正热烈讨论砖瓦烧制工艺、砖窑的种类。
目前已知,海龙屯上的砖瓦,部分是就地烧制,还有的来自山下的村庄。此前,在清理一段宋城墙时,他们在某处城墙的底部,发现了一块刻有 " 四渡水 " 字样的石块。而在 " 新王宫 " 的发掘过程中,多次发现有不同铭文的明砖。
烟雾弥漫的室内,李飞和韩文华、谢长勇,以及不取分文报酬的志愿者陈农、李孝民,还有海龙屯的 " 超级粉丝 " 葛乾江,正热烈讨论砖瓦烧制工艺、砖窑的种类。
目前已知,海龙屯上的砖瓦,部分是就地烧制,还有的来自山下的村庄。此前,在清理一段宋城墙时,他们在某处城墙的底部,发现了一块刻有 " 四渡水 " 字样的石块。而在 " 新王宫 " 的发掘过程中,多次发现有不同铭文的明砖。
模印铭文是海龙屯主要铭文方式,约占铭文砖总数的 98.5% 多。其中," 初一号 "、" 十六砖 "、" 十六 " 三类铭文最多,占 94% 强。
砖上的文字,可能是作为责任标记,也代表了不同的烧造批次。这同时也说明,修造海龙屯的明砖,有着严格 " 质量追溯体系 " ——泥土制成砖坯后,需经检查并盖上戳印后,方能入窑煅烧。
宋城墙石上的 " 四渡水 ",是否预示这块石料来自数十公里外的泗渡镇?" 四渡水 " 三字,是否也如明砖上铭文,为质量追溯所需而镌刻?
四渡水,是今永安庄一带的旧称,位于海龙屯东北约 15 公里的泗渡镇。李飞说,传世文献中,明成化十二年(1476),巡抚四川右副都御使张瓒奉命入播征苗,在其记录行程的人《东征纪行录》中,首次提到四渡水,文曰:十月 " 十五日,宿永安驿,俗名四渡水 "。明万历李化龙《平播全书 · 叙功疏》中,也有提及。" 该铭文或表明筑城工人来自此地。该段城墙的年代为南宋,则四渡水之名南宋已有。" 他说。
残破的瓷器、陶片,还有瓦片、青砖,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考古工作站眼下的工作,是尽快通过测量、分类,提取其中的信息。" 比如,通过一块砖的厚度,要判断出它当时应该放在房屋什么部位?产自何处?" 李飞说,这将耗费比发掘更多的时间。
但对于屯上残缺砖瓦等测量、分类、建档的作用,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取到的信息,更生动、立体地还原海龙屯,还原土司王朝。
夜宿工作站:开着暖风也被冻醒
海龙屯山脚,冰雪已消融殆尽。然,通往屯顶的道路,随着海拔上升,冰雪越积越多。两旁,长达数米的冰挂,如刀、如剑,密密麻麻,挂满了悬崖。
水,早在 20 天前,就逐渐被固化。
工作站的饮用水源,来自一个渗水坑。从去年底开始,大家就想尽办法让水源别被冻住,甚至用布条包裹输水管道,水龙头也随时保持有水流出。
一周多前开始,更强的冷空气袭来,所有辛苦都白费。一夜之间,水管被彻底冻住,用热水浇、用火烤,都不能恢复。大家坚守在屯上,只得破冰、融雪取水。取水的路上满是冰雪,去破冰取水,大多是两人同行,以相互照应。
数年前,也是一个冰雪凝冻的季节,韩文华脚下踩滑,摔倒在台阶上,头部血流不止。后来,同事和当地乡亲,抬着他下山,又走到好几公里外,才送上被凝冻挡住的救护车。
但冰雪中的考古工作站里,除了用水困难,晚上睡觉也是个问题。
冰雪凝冻来临前,记者曾在考古工作站的木屋中过夜。尽管,多加了一床棉被,房间里有暖风机。可凌晨时,还是会冻醒,再也无法入睡,只能裹着被子坐到天明。
冬天的海龙屯上,深夜气温常在零下 4 度,甚至零下 7 度,山上湿气重、风大,房间内的温度,很难升起来,被褥也是润的,睡在里面冰凉。
为什么不暂停作业,等到春暖花开时再来?" 时不我待!" 李飞说,数万件文物,光是简单测量一次、绘图,都将花费大量时间,但留给大家的时间已经不多。
也正因此,再次登屯至今,考古工作站所有的人,非特殊情况,几乎没下过山,即便是元旦假期,也在寒冷在坚持。
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黔华
编辑 侯川川 / 编审 李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